在中国,从古至今,不论任何典籍,凡记述到公孙轩辕,都称他为“黄帝”。为什么不称作青帝、白帝、赤帝,也不用皇帝的“皇”字,而偏用专指颜色的“黄”字,称他为“黄帝”呢?这,对于不学历史的人们,也算是一个“谜”吧,因为,我见到互联网上,有不少人将轩辕黄帝书作“轩辕皇帝”,甚或由对封建帝王的反感,而评论轩辕黄帝。
史称轩辕为“黄帝”,是由轩辕的特殊史迹和历史贡献而决定的,即是说,此称是有着特殊的历史缘由的。
按《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千戈,以征不享,诸侯成来宾从……”此处的“诸侯”,是太史公比照史事,以后世的用语指轩辕之时拥兵割据一方的人物,实即当时的各个部落联盟领袖和其部落联盟;“神农氏”者,也并非具体的历史人物,它同“有巢氏”、“燧人氏”、“伏牺氏”一样,是古人记述远古史事时,用作划分历史时期的特定名词.“神农氏”即指原始社会发展到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生产特征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时期到龙山文化初期。
事实上,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太史公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述,是有个别不实、错误之处的,轩辕不姓公孙,而是姓姬,“公孙”是其氏。
对于原始社会所发生的掠夺性战争,中国的古代典籍虽多有记述,但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多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一般都是依照后世才形成的道德观念,或言某位历史人物“不德”、“无道”,或归结于某人的“好战伐”,“性暴虐”等等,唯有司马迁是从社会发展变化上来寻找其根源的,他说那时候的“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是由于世风衰败的结果。为什么“神农氏”时期世风衰败而互相侵伐不已?这在今天,当然已不是什么秘密,人类社会发展史和考古学上的发现及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私有制度的产生、建立和发展,导致了氏族间的掠夺性战争产生。而战争又使得各氏族间依照通婚和相邻关系联合为部落组织,以加强自己的军事能力。再往后,部落又与部落实行联合,成为部落联盟。轩辕黄帝便是无数部落联盟中的一位部落联盟军事领袖。事实上,也就是部落方国的军事领袖。
公孙轩辕自幼就非常聪明,他生在“神农氏世衰”部落间掠夺战争纷起的那个时代,面对现实,就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特别是以道学理论为指导,组织和训练部落里的人们习武为战,以保卫自己。但却不用于掠夺,而是注重发展生产。他周围的部落或生钦佩,或慑于武威,而都来宾服于他,结成部落联盟,推他为军事领袖。此后,他在这种“诸侯相侵伐”的乱世之中,由蚩尤叛、炎帝乱认识到不消除武装割据,国无宁日,就对东南西北各部落联盟凡有不顺者,就从而征之,以武力统一了神州大地,功成而收回遣兵时所发的符信,“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他制礼仪,施教化,创立典章为治世准绳,置官员到各处治理天下。这,事实上就是以战争的手段制止了各部落联盟之间的长期混战,建立了国家制度的雏型,使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历史性的跃变,进入到文明时代,揭开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第一页,事实上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此后,古代的史家记述史事,便按他的史绩,依后世对国家最高首脑的称谓,称他为帝。太史公述史,也因此而以他为始,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via 看中国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5IAa9ZRdETg/483056.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