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7月15日讯】 本周出版的《求是》杂志社子刊《红旗文稿》刊登了广州军区41集团军参谋长李桥铭的长文《苏联军队“非党化”的历史悲剧》。文章讲述了苏联解体过程中,苏联军队拒绝支持共产党和强硬派组织“8·19”“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历史,并回顾苏联解体的混乱中,苏联军队遭受的混乱和损失。
作为中国军队在目前军队党化的大背景下,高级军官在公开表态中,支持党的领导听党指挥是必须过的政治关。在中共的官方学说中,党因为其历史地位,具有不可辩驳的执政合法性,而军队则是党维持这一地位的支柱。
对于所谓听党的话,反击“军队国家化”,一般中国政情观察者往往从权力交接和斗争的角度对此进行解读,所谓听党的话,一般意味着听接任军委主席的文人总书记的话,而不是听某个前任老佛爷的话。
例如,7月8日,中央军委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习近平提出了五点要求,第一条,往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听党指挥、政治坚定。”
具体来说,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党叫干什么就坚决干,党不允许干什么就坚决不干,带头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军委权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
但相比较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军队政变掌权的混乱情况,有不少政治学者认为,中国军队忠于文职领袖应认为是有利条件,未来中央政权民主化后,军队国家化应该可以顺利转型。
不过,这位少将的发言,赤裸裸地将拒绝镇压民众的前苏联军人、克格勃突击队等,指责为苏联解体的罪魁。他甚至杀气腾腾地引用一本美国人的当代史著作说,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危亡关头,苏军国防部和总参谋部“许多军官坚决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然而他们找不到忠实的部下替他们杀人”。
以此来看,这位少将似乎在向强硬派缴纳某种投名状,他愿意作为军队镇压抗议民众,做阻止政治转型的“忠实部下”,愿意“替他们杀人”。这一文章也因此在微薄上被许多激进的网友纷纷讽刺和批评。
李桥铭文章首先回顾了苏联后期的军事变革,尤其是政治军官系统被废除的情况,他把这个动作,而不是中低级军人的意愿和民众的影响,作为苏联军人在变革中保持中立的根本原因。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即1991年强硬派“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的“8·19”事件中, 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一些军官示威性地撕毁了党证。”
海军司令切尔纳温、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火箭军司令马克思西莫夫、列宁格勒军区司令萨姆索诺夫从一开始就质疑或反对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决定。沙波什尼科夫先是以天气不适宜飞行为由,延迟输送空降兵的运输机起飞,后又引导机群错降机场,使空降兵无法在预定时间内集结,同时直接向叶利钦表示空军支持他。
苏军空降兵受总参谋部直接指挥,司令格拉乔夫曾经在阿富汗战争中担任空降师长,荣获过苏联英雄称号,在空降兵部队中有极高的声望。
李桥铭文章说,格拉乔夫带领空降兵,一个人就“搞黄”了整个苏联。
格拉乔夫指挥图拉空降师进入莫斯科执行紧急状态任务时,国防部下达给他的每一道命令,他都立即通报给叶利钦及其支持者。格拉乔夫一方面与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一起,拖延后续空降兵部队进入莫斯科的时间;另一方面,让列别德亲率一个营进入白宫,并调转炮口,宣布保卫叶利钦、同民主派站在一起。
此外,强硬政变者派遣克格勃的阿尔法突击队抓捕叶利钦,但该部队认为强攻会造成众多的人员伤亡,因而最终拒绝服从命令。第二天8·19事件宣告失败。
李桥铭引用美国人威廉·奥多姆的书籍《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写道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危亡关头,苏军国防部和总参谋部“许多军官坚决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然而他们找不到忠实的部下替他们杀人”。
对同一段历史,不同政治观点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最近,在《炎黄春秋》的一次座谈会上,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第三子胡德华也谈到了“8·19”事件中,格拉乔夫和克格勃“阿尔法突击队”的这段历史。
根据网络上流传的现场速记稿,有中共高层(应指习)对苏共垮台,感到非常痛心,甚至感到苏联人民在危机中“竟无一人是男儿”。
胡德华则认为,首先要了解目前俄罗斯的现状和苏联的历史,这样才能知道是戈尔巴乔夫一个人叛变苏联就完蛋了,还是苏联人民抛弃了苏共。埋怨了所有的人,埋怨苏联的领导人背叛,埋怨苏联人民没信仰,埋怨帝国主义的颠覆。
却而唯独不从内因查找问题。这对吗?说苏联人民竟无一人是男儿,那么我想知道什么样的人是男儿,是不是手握现代化的武器,驾驶着第三代主战坦克向着手无寸铁的苏联人民开枪开炮,横冲直撞的军人就叫男儿呢?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胡德华说,军队(苏联红军)是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他的对手是外国侵略者,屠杀手无寸铁的群众是英雄吗?是男儿吗?有着反法西斯光荣传统的苏联红军,对于下达开枪镇压百姓的命令,敢于抗命,不怕上军事法庭,这才是英雄,这才是男儿。
via 看中国 - 全部文章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EX-htzPdgEU/504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