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后,央行开始收紧货币。按说,节前投放、节后回收当属常规操作手段,并没有什么可以点评的。
但是,从货币市场利率看,节后利率不落反升,现在隔夜、7天、14天利率折年已经全部上升到4%以上,14天利率更是高达4.88%,远远高于3%上下的正常水平。这说明,央行节后货币回收力度过大,市场流动性可能因此而再度趋紧。
从过去6个月的情况看,央行一直在执行“紧平衡”的中性货币政策。所谓“紧平衡”针对的是货币市场利率。货币是投放还是回笼,央行顶住的是货币市场利率,利率高了就放,太低了就收。
正常的控制区间大致是:隔夜1.9%到2.5%,7天期2.5%到3.5%,14天期3.5%到4%。现在,货币市场利率已经超出这样的区间。为什么利率向上的速度如此之快?原因就是“紧平衡”。也就是说,货币供给稍有减弱,利率立即上行。
央行到底什么意图?要引导存贷款利率上浮吗?为什么要上浮?难道中国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还低吗?难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不是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吗?
如果不是这样,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市况?两个猜想。第一,抑制新政府上台后的投资冲动。第二,拉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
抑制新政府上台后的投资冲动。笔者认为,如果央行针对新政府上台后的投资冲动而收紧货币,这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我们要问的是,新一届政府的投资冲动是否为正常的市场行为?如果不是,那通过收紧货币这样的抑制正常市场投资行为的手段是否能够达成目的?
前不久,周小川在讲话中说,中国时时刻刻都存在投资冲动,这显然是针对政府投资而言。从现状看,中国民间资本并不存在投资冲动的问题,这也是中国主动性增长不足的关键原因。
汇丰PMI上个月出现的大幅下滑,实际恰恰反映了中国中小企业的投资动力不足。尤其是换届之后,中国中央银行的一贯看法就是“这时候政府投资冲动强烈”。
所以,此时收紧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不是为了抑制政府投资冲动?如果是,那当然是一个重大的错误。因为,政府投资冲动只能靠政府行政手段抑制,用紧缩货币手段抑制就好比“汽碾子压罗锅”——罗锅治好了,人也死了。
其实,这方面的教训十分深刻。在上一轮政府大投资的背景下,央行紧缩货币,结果政府投资减少了吗?没有。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在确保政府投资在建、续建工程所需资金的前提下,致使其它实体经济严重缺血。尤其是民营经济缺血更为严重,最后所导致的“高利贷风波”等金融风险迄今尚未平复。
如果此时此刻,再因政府投资冲动而紧缩货币。那势必出现第二轮“内需压制”,势必彻底毁掉中国经济。所以我们说,抑制政府投资冲动最有效的方法只有政府自己克制,依靠中国特有的组织和行政手段予以压制。
而采用抑制常规的、市场化的投资过热的手段(比如紧缩货币)都是错误的。硬要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政府投资扩张的同时,压制了民间的正常投资,压制了中国经济的主动性增长动力,迫使中国经济“国进民退”,阻止改革进程。
再说第二点:拉升人民币汇率。从市场表现看,2月14日人民币从贬值过程转向升值过程。整个过程,货币市场利率上升与人民币升值如影相随。这样“用国内货币收紧推高汇率”的市况我们看到太多次了。
笔者认为,汇率的“双向波动”必须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件事在中国总是一个“人造过程”。
更让人不解的是:世界发达国家都在搞“货币人造贬值”,而我们却是相反。其用意何在?难道是要用升值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让更多的国家愿意持有人民币)?如果是,那可真是在为未来“埋雷”,当人民币需要贬值的时候,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央行推动的中国金融改革行为必须为中国经济长远利益负责,而切忌贪图眼前“政绩”。今天有报道说: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在香港发布的最新人民币追踪显示,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十三大支付货币。我并不为此而骄傲,而更多的是担心。
via 看中国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Y_xJlReCk8A/488404.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