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9, 2013

中国古代“举重”项目:项羽扛鼎 武松举石

举重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古代已相当普及。不过,古人“举重”并不是像现代举重比赛这样,按选手体重来划分级别,古人举重的区别是表现在“器具”上。在不同朝代,古人所热衷举重的“器具”也各有不同。中国古人“举重”的项目大致可分为翘关、扛鼎、举石、舞刀等。


翘关——单手撑起“千钧”门栓


翘关大力士:孔子


翘关曾是中国古代最为普及的训练力量的活动之一。所谓“翘”,即是举的意思,“关”则是诸侯国都城关城门用的大门栓。春秋时诸侯的国都城门一般都有四五丈宽,木头门栓有几百斤重。据汉朝人高诱解释,翘关的方法是“以一手捉城门关显而举之。”也就是说,用一只手握住门栓的一端,然后举起来。在使用冷兵器作战的古代,个人的力量大小十分重要。古代在描写某位武士英勇时,往往用“力大如牛”、“力举千钧”等等来形容。举重是我国古人进行力量训练的主要方法。在夏、商、周三代,传说有许多大力士,如夏桀“有才力,能伸钧索铁,手搏熊虎”;商纣“能倒曳九牛,扶梁换柱”……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史籍上更有了“翘关”和“扛鼎”等举重训练的记载。


“翘关”,据传最早源于孔子的老爸叔梁纥的故事。《左传·襄公十年》记载,一次,叔梁纥随晋、曹、鲁等诸侯联军攻打逼阳国都城,逼阳守军诱攻城的部分将士入城后欲暗置悬门,企图围而歼之。危急时刻,叔梁纥用手撑起近千斤重的悬门,挽救了联军。也许是有其父便有其子,孔子也是“翘关”的大力士。《吕氏春秋·慎大》(卷十五)曾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


据《文选·左思》李周翰注:“翘关扛鼎,皆逞壮力之劲,能招门开也。”招与翘同。 “翘”,即指举。唐代,武则天还将“翘关”列为唐代武举的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云:“……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唐代武举考试时使用的这种特制“木栓”长一丈七尺,直径三寸半,抓举的方法与春秋时翘关一样。


扛鼎——双手托举青铜鼎


扛鼎大力士:项羽


“扛鼎”即用手举鼎,与现代举重颇为近似。古人崇尚力量,从战国到汉代都以“扛鼎”作为举重训练的方法,《说文》:“扛,横关对举也,从手工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史书中曾有“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的记载。“力拔山兮气盖世”、 “长八尺余”的项羽“力能扛鼎”的传说则见于汉代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可见,项羽曾是双手托举青铜鼎的大力士。


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具,用青铜铸造,《说文》中说的“三足两耳”鼎大多为圆腹形,其实古代还有不少“四足”鼎呈方形或长方形。现在收藏于国博的古代最著名的后母戊鼎,即是一尊四足鼎。鼎在古代还是一种“宝器”。《说文》中还记载:“鼎,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魑魅魍魉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易卦巽木于下者为鼎,象析木以炊也。”也就是说,鼎作为古代献祭的重要礼器,以九州之铜铸成,取万物之象,集天地之精华,被认为可以安邦定国,教化人伦,又能“协承天休”,通天应神,历经夏、商和西周,成为传国重器和国家政权的象征,并且通常认为有德之君方有鼎。《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显然,在古人眼里,鼎乃国家政权和帝位的象征。由此产生的引申义也多和“重要性”联系在一起,因而 “扛鼎”渐渐多了“分量重、地位高”之比喻义,如“扛鼎之作”、“扛鼎之举”等等。


举石——石狮石墩石锁石担皆为“举重”器具


举石大力士:武松


在中国古代举重的历史上,翘关、扛鼎都是较为古老的举重器具,但木质的门柱和青铜鼎等器具都不便于举重运动的普及。由于石质的举重器具可以随地取材,并可随意制成各种形状,成本很低,而且易于抓举,因此唐宋以后,举石便替代了翘关、扛鼎,逐渐成为举重比赛中的主要器具。在唐末笔记小说中,即有对当时大力士举起各种举重器具的描绘。据《歙州图经》记载,绩溪县太微村有个叫汪节的人,到长安城东渭桥边同别人打赌。他把一个重达千斤的石狮子“投之丈余”,十几个人抬不回来,只好又请他“提而置之故地”。《御史台记》也曾记载,一个大力士名叫博通,能双手各托起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满了酒菜:上下台阶来往数次,桌子上的酒菜“略无倾泻”。


在成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的《武林旧事》中,作者周密在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的风俗风貌时,就有一段关于举重的描写:南宋临安城有举重表演的艺人——天武张(举石球)、花马儿(掇石墩)、王彦生、陆寿。也就是说,举石球、掇石墩都是当时的石质举重器具。


景阳冈的打虎英雄武松,更堪称举石大力士。在《水浒传》第二十八回中,这样描绘了武松举石:“把石墩略一摇,大笑道:‘小人真个娇惰了,那里拔得动。’施恩道:‘三五百斤的石头,如何轻视得它。’……武松便把上半截衣裳脱下来,拴在腰里,把那个石墩只一抱,轻轻地抱将起来,双手把石墩只一撇,扑地打下地里一尺来深……武松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将起来,往空一掷,掷起去离地一丈来高。武松用双手只一接,接来轻轻地放在原旧安处。”小说中对武松在安平寨举石的描写,既展现了宋代举石的方法,又反映了宋代举石运动的普及。尽管石墩足有三五百斤,但大力士武松将石墩一提、一扔、一掷、一接,其举石过程仿佛历历在目,直到今天,我国民间的举石锁活动还保留着这几个最基本的动作。


明清两代承袭了唐代的武举制度,只是在考试内容上略有变更,亦即将翘关的举重方法改变为“掇石”。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武科考试分三场:头场试马步箭。二场试技勇,三场考兵法。技勇就是拉弓、舞刀、掇石三项。其中,所拉之弓有“八力(一力是十斤)、十力、十二力,逾十二力头号为出号弓。”所舞之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所举之石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各以三号、二号、头号,分等试之”。而且,“弓必三次开满,刀必前后胸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弓、刀、石三种技勇,都是武举中关于力量的考试。


不过,清代举石并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举重运动,主要还是作为武术训练的一个辅助项目,而且以举石担和举石锁为主,石担两头的圆石块甚至还专门被制作成不同的重量,以适应不同力量和不同训练目的的举重者。






via 看中国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13/03/20/490667.html?中国古代“举重”项目:项羽扛鼎 武松举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