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11, 2013

清华高才生在加拿大做教授如鱼得水(图)



毕晓涛


在方兴未艾的移民大潮中,有一些在中国拥有令人佩服的高学历、令人羡慕的高校工作背景的人也捲入其中。这些在中国属于象牙塔里的精英阶层的人,为什么会选择移民加拿大?他们来到加拿大后,又是如何通过踏踏实实的努力,再次成为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佼佼者?在加拿大的大学当教授真是有钱又有闲吗?


现在在卑诗大学(UBC)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任职终身教授的毕晓涛(Xiaotao(Tony) Bi)就是其中一位创造奇蹟、赢得光荣的八十年代新一辈。


毕晓涛是云南人,1980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无疑是八十年代的佼佼者。五年的本科学习后,他再接再厉考上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更成为那个年代化工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前程无量。


清华高才生 化工界后起之秀


他当年在清华的导师也是国内化学反应工程专业的学术领头人,该导师现在已经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了。按照一般的逻辑推理,如果没有后来的风波,毕晓涛会在清华读书一直到获得博士学位,再留校任教,同时从事研究工作,再争取获得院士资格,那卑诗大学就会少一个备受学生喜爱的华裔教授了。


1988年,毕晓涛研究生毕业,考取了清华与美国Ohio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合作培养博士生。读研期间,按照清华大学读研、工作双肩挑的传统,他一直担任系里一个本科班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所以在89年的春夏之交,毕晓涛一面等待着赴美国留学的签证,一面继续着辅导员的工作。


从少年时代起,毕晓涛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一直有个当科学家的梦想。尽管那时清华校园里充斥着各种新思潮、辩论会、墙报等,让宁静的校园有热火朝天的气象,但他依然能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做实验、润色论文,当个勤奋的学生;同时,他又每天去学生宿舍看望他的学生们,当个尽责的辅导员。


论文获选国际会议


那一年,他和导师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获选参加了一个“国际流态化会议”,这是国际化工界的顶尖学术会议,能够有论文入选对于一个在校大学生是莫大的鼓励,而大约二十年后,毕晓涛成为了这个国际流态化会议的会议主席,这是后话了。


1989年的10月份,他的签证批下来,于是远赴美国Ohio读博。


在美国学习一年后,本想回清华继续完成读博的毕晓涛听友人说国内当时比较乱,想好好读书不如就留在美国继续读,于是他又延长了一年。到1991年,他转到温哥华的卑诗大学读博士 ,从此开始了在加拿大的新生活。


有天份又勤奋的毕晓涛,是读书、做学问的好料子。他91年进入卑诗大学,94年获得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好学生总能碰到好导师,或者说好导师总能慧眼挑中好学生。毕晓涛在卑诗大学的导师也是加国和国际化工领域很有影响力的专家,还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工程学院的双院士,属于世界顶尖的科学家。毕晓涛跟着他学习三年,后又做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收穫颇多。


博士后研究结束后,他被一家大型天然气公司的研究所聘用,从事天然气的研究工作,一年半后,当他得知卑诗大学招聘助理教授的资讯时,欣然应聘,并顺利获得聘用。


然而,要在卑诗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里留下来当教授,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首先,当你应聘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时,从事的实际是相当于中国的副教授的工作,不仅需要每年至少上三门专业课,还需要做科研,带硕士、博士研究生并发表论文。而且,助理教授是还没有得到终身教职的教授,其考察期一般是五年。


考察的内容也很严格。一方面,每年需要得到所教授课程的学生们的评价和认可;另外还要参加系里的管理工作,每年也有一些硬指标需要达到;第三方面,则是从事的科研工作要有创新,发表的论文级别也有具体的规定,不努力去做,还真的很难达到要求。为了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考察,毕晓涛那几年几乎都是每週工作6天,每天都在实验室呆到晚上8、9点才回家,能这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是妻子给了他极大的支持。虽然说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但毕晓涛自己喜欢这个工作还是最主要的。


获聘教授需过关斩将


第一个三年考察期结束后,卑诗大学给了毕晓涛延聘3年的合同,这意味着他再努力2年就可以成为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了,同时也有资格转正成为终身教授。


从副教授到正教授(Full Professor)也是至少5年的考察期。一般大学给助理教授6年合同,如第一次申请转正失败,可以再申请一次。如在7年内转正不了(拿不到终身位置),那你就只好走人了。


毕晓涛很幸运地在他为卑诗大学工作5年后,就获聘为卑诗大学的副教授了,那是2002年;又一个5年后,他再次幸运地获聘为正教授。


在加拿大大学当终身教授的生活,既平稳安定,又紧张有序。说平稳安定,是基本算是捧上了铁饭碗,一辈子不用在为找工作发愁,也不担心金融危机的影响——任何时代都需要大学,再困难的时候也要保证大学的运作;说紧张有序,是大学是培养人才、钻研科学的重地,也是人才辈出、科研新成果不断推出的地方,置身其中,就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劲头和钻研的动力,才能跟上整个队伍的步伐。


而且加拿大大学教授的科研课题都是靠自己去申报和争取的,研究生的工资也由教授的科研经费发。一个教授有了好的科研课题,就能获得国家相关部门和有财力大公司的财务支持,就可以如期进行科研,并取得科研成果,并用科研成果回馈给资助的公司,让公司获利,教授进而获得开始下一个课题的经费。


教授不仅只带研究生


在毕晓涛的教授生涯中,上课带研究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相较于中国的大学教授不同的是,加拿大的教授必须参加院系的管理工作,是真正全方位的。所以像卑诗大学这么大的大学,教职员工的数量相当有限,特别是教学辅助人员的数量比中国少一半还不止,因为相当大的一部分管理工作都由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们承担了,可以说这里的教授们在招生、组建专业、开发科研课题、学校管理与改革等方面有更大的发言权。


尽管每个教授都是上课、科研、管理一把抓,但毕晓涛的教学与科研做得相当出色,最多的时候一个学年有17个研究生,最多的一年有30多篇文章发表,可谓桃李满枝,硕果累累。统计起来,有他署名的已经发表的科研论文已达250多篇。


最让他自豪的是,当2007年的“国际流态化会议”在温哥华举行时,凭着自己的学术实力和东道主身份,毕晓涛成为了这次国际尖端学术会议的会议主席,这与他20年前只是有论文入选会议就欢欣鼓舞的场景比较,足以让他感到人生没有虚度,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都有着非平凡的意义——即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获美国PSRI奖 职业生涯上新台阶


2012年,毕晓涛获选为在温哥华召开的第62届“加拿大化工年会”的执行主席,荣获了美国化工年会的PSRI奖,这使他的职业生涯又上了一个台阶。


为了在这个领域不停地往上上台阶,他像许多研究者一样,利用卑诗大学的学术休假时间,去世界各地的相关研究机构和大学做访问学者,他曾去过日本的东京大学做研究,也多次回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去讲学,把自己所研究课题的国际最新动向和成就,与国内的同行们一起切磋和交流。


在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毕晓涛很认真地说:“在加拿大做教授,相当来说还是清贫些。我的收入与我同资历的同学和同专业人士相比,起码少三分之一,如果在大公司就业(他的同学大多就业于石油化工行业),年终分红也会是我们当老师的望尘莫及的。但是,首先我的工作稳定;另外,我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我自己选题自己做,没有老闆管着,自由自在。”


成功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是啊,成功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如何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毕晓涛讲了一件小事来阐述自己的态度。他的同学朋友中,不乏在公司做高管挣大钱的主儿,有时候老友们一起聚会时,他们一定是财大气粗地租下一个最豪华的饭店的豪华套间,订一桌丰盛的酒席,觥筹交错间,抒发万丈豪情。而毕晓涛在去年10月份获得美国化工学会的一个大奖时,和妻子一起在家里办了个家宴来庆祝,他们自己烹调可口又健康的家常菜,备点小酒,请三五知己好友来家里浅酌清谈,一样度过一个开心又难忘的一天。毕晓涛的教授生活,就是这样平平澹澹,又学卷气十足。







via 看中国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RpdV5_zAos/497057.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