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12, 2013

评估中国走势 需要回顾历史(图)

【看中国2013年06月12日讯】当人类进入新世纪前夕,有一种舆论强烈认为:西方行将衰落,21世纪将是亚太中国的天下。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持“美国衰亡论”的人更为亢奋不已。我的一位仁兄当时就迫不及待地来电:美国得罪了伊斯兰,加上中国13亿人口,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都反美,中国又是领头羊,美国的霸主地位,很快就要让位给中国了。


这些话言犹在耳,很快地,10多年转瞬即逝。那么,世界的格局与中国的走势,果然是按照小毛们预言的那样子的吗?


今天,我们首先看看“崛起”的中国现实,再谈谈她的未来走势。


是的,经过30多年的经济改革开放,中国的“外汇”储备有了惊人进步,光是绝对值就是世界第一。不过,中国经济总量领先世界,并非今日才有,大唐盛世的千年之后,大清的GDP仍然傲居世界榜首,这种领先状态,一直持续到大革命再次动乱的1927年。


然而,回首百年事,即便是甲午战争时期,大清的GDP也是小日本数倍。遗憾的是,大清还是赔了台湾又折兵。纵然是二战后,到1949中共武装夺权,中国的GDP仍然远远高于东瀛。但是短短的20多年之后,日本再次跃为世界列强,而文革动乱的中国,虽然“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却濒临经济崩溃,可毛仍悍然宣称:北京中国是世界的中心。


因此,单凭外汇储备说事,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崛起强大。中国至今徘徊在世界落后国家行列的现实,也很能说明问题。难怪人们常说:一个人虽然有钱,但不能穷得只剩下了“钱”而已,比如我那晚年终于当上了资本家的二哥。拿这句话来形容当今的中国,以及某些暴发户,其实是再恰当不过。


再说,中国所谓的数万亿外汇,基本上都汇在欧美的帐户上,仅仅是个自慰的符号。这种账面上的富裕,和“崛起强大”,基本上属于八杆子打不到边的事儿。


你再看近年来,中日,中菲,中越,中印频频对峙。尤其是中日,中菲最近的对峙,已经发展到眼看大战就要一触即发的地步。然而,连菲律宾这样的贫弱小国,也不买大中华(大陆联合台湾)的账。原因呢:因为中国舰队还没到位,美国航母已经“跃跃欲试”了。结果:又是美国新一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从这种局势来分析:中国自身正处于起伏动荡与左右徘徊的十字路口,在未来可见的20到50年间,面临信仰道德重建,穷于应付内外交困,身处北约从C型到O型包围圈,谈何对抗西方?


难怪易中天们说: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其实这话并非危言耸听。


如果,中国按照“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的话,继续“走俄国人的路”,那么只能是重蹈苏联崩溃的覆辙;如果改弦易辙,不但与日菲越印近邻化干戈为玉帛,而且进一步疯狂英语,逐步让英语成为官方语言,真正与国际接轨,彻底摒弃共产主义,走自由民主宪政之路,不再同美英为首的西方北约对抗,成为西方的盟友,那么,中国的前景,无疑将远超过如今已经遥遥领先的日本和印度,因为中国人有着与生俱有的刻苦勤俭的性格,而这种民族性,除了日本尚存些许,在世界上可以说绝无仅有。


然而,不幸的是,当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和世界的近现代历史,从习李新政的开局路线,看来中国依然执著地在“走俄国人的路”,这,不但是历史的结论,也是未来的结论。一百多年来,从义和团到红卫兵,从红卫兵到当今愤青,尽管奋力与西风抗争,但是这些都无法对抗世界的潮流:中国步苏联后尘,直至全盘西化,亦将是历史的必然。


当代愤青,依旧不改“义和拳”“红卫兵”动粗的性格

当代愤青,依旧不改当年“义和拳”“红卫兵”动粗的性格(看中国配图)


这个结果,现在80岁上下和我二哥同龄的人,能看到的可能性,应该不是太大了:因为中国背景不同于邻近西方的苏俄,除去地域与宗教的原因,只要看看中国的航母与航天技术落后前苏联将近半个世纪,中国要谈和美国抗衡,起码还要50年。


50年后的世界,无人准确预测,不过,尚能回首50年看今天,展望明天的轨迹,不致于相差太远,自然有个清晰的轮廓。


加上,今天的世界,和四分之一世纪前相比,已经有了跨时代的发展。当若干年后,中国的航母已经成型,西方的太空天军也将成军。届时,航母不成靶舰也难。


如果说,前苏联突然的崩溃解体,让当年的职业政论分析家们都叹跌了眼镜的话,那么,中国分裂于一夜之间,也绝非没有可能。当“帝国主义”预言家的“和平演变”美梦再次成真于神州,我们很多高龄的“中国强国梦”的梦呓者,面临的将不是精神崩溃,就是心脏病卒发。


这种格局与走势,和颂歌咒语都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基于历史教训和现实形势,对于世界未来发展的理智评估。


总之,从 China 的过去,看到她的现状,我们就不会惊讶;而从她的过去和现在,我们也就能预知她的未来。






via 看中国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13/06/12/500665.html?评估中国走势 需要回顾历史(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