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8, 2013

揭秘:葬在美国西点军校里的中国将军(图)

【看中国2013年09月29日讯】在美国纽约市北郊“西点军校”的军人公墓里,有一块用中英文双语书写的墓碑,上书“显考陆军中将温公应星府君之墓”字样。如今,这里已成为到西点造访的中国人必来瞻仰的一景。



这个叫温应星的中国人到底是谁?怎么能够葬在美国最著名军校的军人公墓里?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1887年,广东台山县罗洞乡一个官宦家庭里,出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孩子就是温应星。他的父亲为清朝进士,任七品知事。



1901年,温应星入南洋公学(即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学习,后来,他又考上了唐山北洋工学院,曾任粤汉铁路学生实习工程师。有一天,他和同学到北京,正好看到墙上张贴的清廷公费留美招考布告,布告中许诺,凡留洋归来,可优先考举。温应星不禁眼睛一亮,于是就欣然报名参加了考试,不想幸运地一举考中,成为清华学校的留美学生之一。1904年秋,温应星坐船来到了陌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成为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中国留学生。



七个月后,温应星接到清廷的指令,让他立即转入西点军校。此一转折,让他有幸与曾经留级、后来成为名将的巴顿先生成了同班同学。



一进入西点,温应星就抓住时机,刻苦攻读,他的“军事工程”成绩很快成为全班第二名。然而,1909年从西点毕业时,由于一定的语言障碍的影响,在该期一百零三位学生中,温应星的综合成绩只名列全班第八十二名,而闻名中外的二战英雄巴顿将军则是第四十五名。根据史料显示,这一班同学中,光将军就产生了二十八位。在中国学生留学史上,温应星是第一个从西点军校毕业的中国留学生。



温应星从西点毕业的时候,正是清廷快要灭亡的时期,出国前清廷对那些留学生许下的诺言已经难以兑现了。所以,温应星回国以后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只好先在广东军校担任数学教师。后来,辛亥革命爆发,他便追随孙中山。孙中山看他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又能说流利的英语,就把他留在大元帅府做自己的英文秘书,后来又调任第三科科长。然而,这一切对他来说似乎依然不是很适应,他一个西点军校的“军事工程”高才生,在派系复杂、军阀割据的中国,尤其是在官场,失去了发挥能力的空间。



1921年年初,为了摆脱日本人对奉系的要挟,张作霖决定向美国政府求助,打算聘请一位资深的美国军人来担任自己的军事顾问。在美方派来的顾问当中,有一位名叫费霖的陆军少校,恰好是温应星的同班同学,就对张作霖说:“你们中国就有西点毕业的专业人才,为什么还要花大笔钱找我们美国人来?”他就把温应星推荐给了张作霖。此时,南方的国民政府正有意在军阀中安插势力,也就很爽快地把温应星安插到奉军任职。



1928年皇姑屯事件以后,温应星偕全家星夜兼程逃到了北京。当时,北京是新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清华大学也是学潮风波不断,先后就有两任校长因此被迫离职。温应星本来就是从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出国留洋的,在此风雨飘摇的关头,校董会决定聘请他为清华大学第五任校长。因此,在清华校志上,温应星是直至目前为止,唯一担任过中国国立大学校长的职业军人。这是温应星生平最得意的一份差事。



1946年10月14日,温应星出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第四届立法委员。



1949年后,温应星以中将军衔退伍,由香港辗转到美国定居,在華盛頓威斯康辛大道2328號開了一家機器洗衣店,他一生清廉自守,晚年甘於寂寞。



1968年5月28日,温应星在其夫人去世后的第九天也驾鹤西去。因为他是中国首位西点军校毕业生,而且与美国的多位将军是同班同学,其子温陵熊、温哈熊联名致信西点军校校长柯斯特少将,柯斯特少将特准温应星夫妇安葬西点军校军人公墓。







via 看中国 - 全部文章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RaxrSStblgg/513796.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