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6, 2013

【云中君】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四)(组图)

2013/11/17/20131117004404439.jpg

长孙无忌


【看中国2013年11月17日讯】凌烟阁24功臣之首—长孙无忌:才智卓著,忠心不渝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将有特殊功劳的开国元勋绘图于凌烟阁,以彰其功,长孙无忌名列第一。长孙无忌出身名族,才智卓著,于唐朝有开国之功,于太宗为知己之臣。居相位三十余年,而忠心不渝,受命辅佐高宗,延续贞观遗风。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身为皇亲国戚,又是唐朝的开国元勋,他不居功,不自傲,毕生尽力协助唐太宗、唐高宗治理朝政,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愧为一代忠臣。


长孙无忌博学多才,又有谋略,少年时即与李世民交好。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在长春宫进见,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东征西讨。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躲过杀身之祸。贞观元年,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历任太子左庶子、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司空,功勋卓著,他是太宗最信赖倚重的大臣。虽然位极人臣,招致议论,但唐太宗仍多次表示对长孙无忌的信任。贞观五年(631年),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以元勋封每人一子为郡公。贞观七年,太宗册书,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无忌坚决推辞不受,太宗不准,还特意写了一篇《威凤赋》,赐给长孙无忌,追思创帝业之艰难和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


唐太宗认为把朝廷要职授予长孙无忌,不是因为他是皇后的哥哥,而是鉴于他的才行。长孙无忌在玄武门兵变中表现出不凡的才能与胆识,太宗即帝位后,在一些重大事务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贞观元年时,突厥因天灾人祸,内部矛盾激化,多部反叛,实力大衰,朝廷中许多大臣请求乘机出兵攻打突厥,但唐与突厥不久前刚订立盟约,太宗有些犹豫。长孙无忌说:“虏(突厥)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认为“今国家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放弃了马上出兵的打算。


又如,唐太宗十分仰慕周代的分封制,不顾许多大臣(如魏征、李百药、颜师古等)的反对,诏令以荆州都督荆王元景为首的二十一名亲王为世袭刺史,以赵州刺史长孙无忌为首的十四名功臣为世袭刺史。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正式下诏,一般大臣不敢再谏,但侍御史马周和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仍冒死谏诤,唐太宗根本不听。最后,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被封功臣呈递了抗封的表文,长孙无忌又通过自己的儿媳长乐公主再三向唐太宗请求,说:“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唐太宗才不得不“诏停世袭刺史”。


贞观十一年(637年)长孙无忌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子李承干谋反被废,唐太宗欲立晋王李治,召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密议,长孙无忌表示支持,次年李治被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危,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


贞观文臣虞世南:文学宗师忠直博学


虞世南,浙江余姚人。贞观初年,唐太宗尊他为上宾,设立文馆,文馆中人才济济,但都推举虞世南为文学的宗师。唐太宗授予他记室的官职,同房玄龄一起掌管文化方面的事情。虞世南曾经受命书写《列女传》用来装饰屏风,当时没有现成的书,虞世南就凭记忆将书默写了出来,竟没有一点差错。


贞观七年,虞世南提升为秘书监。唐太宗处理完政务,一有空闲就召见虞世南,和他畅谈历史,探讨治国方面的道理。虞世南外表弱不禁风,一副书生模样,性情却十分刚烈,志趣高远,每次谈论起历代帝王的政治得失,都能够有所针砭,进行一番很好的评论和判断。


唐高祖去世之后,唐太宗由于为他操办隆重的丧事而操劳过度,形容憔悴,国事有所耽误,文武百官无计可施。但是无论在哪种情形下,虞世南每次进宫进谏,唐太宗都欣然接受。从此以后,唐太宗对他也就更加亲近和尊重。唐太宗曾经对身边的侍臣说:“我一有空闲就与虞世南商讨古今大事。我一有好的见解,虞世南总是非常高兴,可是一旦我的观点有失偏颇,他就十分担忧。他如此诚恳,我非常欣赏。如果各位大臣都像虞世南那样,我哪还用得着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


唐太宗称赞虞世南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辞藻,五是书翰。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失声痛哭,非常悲伤,为他举办了丧事,赐以丧具,并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唐太宗在写给魏王李泰的信中说道:“虞世南对于我,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他提醒和纠正我的遗漏和过失,一刻都不曾忘记。他实在是当代名臣、人伦道德的榜样啊。过去,我有一点成绩,他必定加以肯定,我有一点小过失,他必定冒着触犯我的危险毫无保留地指出来。现在他去世了,国中再无这样的人了,这怎不让我痛惜。”不久,唐太宗作了一首诗,凭借古人的事迹来发表感慨:“钟子期去世之后,伯牙失去知音,再也没有弹过琴。我这首诗,又写给谁看呢?”于是唐太宗让褚遂良把诗拿到虞世南灵帐外诵读并焚烧,可见他哀痛之深切。然后,太宗又下令将虞世南和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画在凌烟阁内,作为永久的纪念。


贞观文臣马周:竭尽忠诚秉公直言


马周,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他到京师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当时唐太宗要百官上书讲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二十多件事情,让常何上奏朝廷,事事都很合太宗心意。太宗奇怪常何会有这样的才能,便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家里的一位叫马周的宾客代我写的。”太宗当天就要召见马周,马周还没有赶到,便派使者催促了四次。到谒见时,太宗同他谈得很高兴,便把他安置在门下省,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


马周机敏善辩,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


第一贤后长孙皇后:撰写女则垂范百世


2009/12/21/20091221091009555.jpg


据《旧唐书》记载,贞观八年,当朝的长孙皇后感染疾病危险疲乏。太子李承干进入服侍,悄悄地启奏皇后说:“医药全都用尽了,您的病情却未好转。请允许我启奏皇帝陛下赦免囚徒,度人入道,希望这样的做法能增添您的福寿。”皇后回答说:“生死有命,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增添的。如果修福可以延长寿命,我从来就不做恶;假如行善没有效果,有什么福可求?赦免是国家的大事。怎么能因为我一个妇人使天下的法度混乱?”承干不敢奏明皇帝,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把这件事告知唐太宗,太宗和侍奉左右的臣子都感动得抽噎不已。朝廷上的大臣全都请求赦免,唐太宗只得听从了。但是长孙皇后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坚持规劝,于是太宗就停止了这件事。


贞观十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在立政殿过世,时年三十六岁。宫中女官把皇后编撰的《女则》一书呈给唐太宗时说:皇后生前把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的历史编成此书,自觉文字尚不精练,不敢呈献。不想皇后还没有来得及修完就……太宗打开书卷,不禁失声痛哭。史书记载说“上览之悲恸”。太宗把《女则》托在手上,以示近臣说:“皇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朕非不知此乃天命,伤悲也于事无补,但自此以后,入内廷不能再听到皇后的规谏之言,失去一位良佐,所以尤为痛心!”







via 看中国 - 全部文章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bn6TfVoFqBA/520447.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