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7, 2013

大陆地方债隐身“秘笈” 借壳包装圈钱

历时四个多月久审未决的地方债至今成谜,各部委之间数据相差巨大,而未能公布。地府的多种隐藏手段更是让地方债成了糊涂账。

中共各部委数据“打架”致久审未决


中共审计署对地方债规模公布并未如预期在10月底揭晓。从2013年8月1日起,中共国家审计署开始了对地方债务第二次全面摸底,而且审计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大到包括乡镇在内的五级、四万多个审计单位。时至今日四个多月过去,地方债的详细情况仍没有披露。


相比2010年底审计署公布的1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有机构预言 地方债的规模已经超过20万亿元,且债务评级也较之前有下降趋势。此前中共财政部发文要求各省财政厅、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财就地方政府欠银行的债务进行对账,并将从中共的央行、银监会获得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下发给各省财政厅、财政局进行对账。但“因统计口径不同,与银监会数据相差太大,未予公布。”


中共国家审计署网站 对此曾撰文称,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口径滞后于债务形式多元化发展趋势,财政部对政府债务的统计仅仅是针对政府的直接债务和担保债务,对于BT(建设-移交模式)或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融资并没有定义,也未将发行信托产品和债券单独列出,造成政府对总的债务规模不够清楚,无法进行有效调控。


银河证券首席顾问左晓蕾认为,这两年大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头换面以企业身份通过发行中票、短融、企业债等方式融资,有些甚至以信托或理财产品方式出现,构成大量缺乏监管的表外业务,由于不准确的数据,不透明的运作,很难对政府债务的风险有准确的评估。


多种隐藏手段致地方债成糊涂账


在政府债务风险中,地方政府永远存在扩大融资拉动GDP增长的冲动。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巧借“委托贷款”名头进行着某种民间集资;还有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因被收缩信贷额度,因此“借壳”当地国企进行融资,以贷款主体的置换跳脱银行的“地方平台融资”贷款分类。


也正是因为资金缺口存在、实际现金覆盖率出了问题 ,而在建、拟建项目压力不减,在一些市县级政府平台,甚至出现了“谁融资能力强、有‘创新’办法,谁就能被提拔当领导”的说法。中共官媒10月28日的报导《地方欠债越多官员提拔越快》也印证了这个事实。


有地方政府的城投公司利用自身的子公司进行委托贷款,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安置房建设”为名义,找到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年化回报率为:一年期10%、两年期11%、三年期12%。


有业内人士揭露,这样的投资是有系统 性风险的,因为城投公司事实上已经资金链告急,才出此对策。如果到期不滚动发售,城投公司是否有足额资金完全兑付,这还将是一个谜。当地方债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口子打开后,城投公司就计划藉此“包装”出保障房项目,以此为契机实际“圈钱”。


“借壳”贷款也比较盛行,由于银行已经开始对地方融资平台“逐步收贷”,因此用城投公司的名义已经不可能得到银行的新增贷款,为了解决资金难题,城投公司会借同一地方的国企名义申请贷款,比如交通或水利控股公司等。


具体的做法是:国有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资产负债表,而城投公司实际出具抵、质押物(一般为批一块地)。国有企业获得贷款后,会“绕一圈公司账目”,通过若干相关公司间的走账,最后把资金打给城投公司;在还款时,城投公司再按照资金进账时的“企业往来款项”路径,将资金打回给贷款企业。


银行在进行贷后审查时,并非对这种“借壳贷款”毫无察觉。有银行业人士透露,银行在某种程度上默许着这种借道。因为银行除了贷款利率可以上浮10%~30%以外,还可借授信搭收“谘询费”、“顾问费”等相关费用。


联络本文作者请发邮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http://www.bannedbook.org Email订阅禁闻 来源:



本文标签:, ,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 中国禁闻 http://www.bannedbook.org/bnews/cbnews/20131207/208678.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