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chtimes记者李净报导)广东省河源市近日爆发近万名市民游行示威活动,反对当地发电厂兴建二期工程。而在一周前,河源市曾爆发近3万市民上街示威活动。据报导,自河源电厂投产以来,已为当地空气“贡献”了近3万顿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河源万名市民上街抗议电厂扩建
4月12日上午,广东省河源市爆发近万名市民游行示威活动,抗议河源燃煤发电厂计划兴建第二期工程。同时,河源市警方调集大量警力现场戒备。
示威民众沿途高喊口号,手举“火电造雾霾生命受危害”、“火电厂项目滚蛋还我健康”、“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等横幅表达诉求。游行期间不断有市民加入游行队伍。
4月12日上午,广东省河源市爆发近万名市民游行示威活动,反对当地发电厂兴建二期工程。而在一周前,河源市曾爆发近三万市民上街示威活动。(网络图片)
当地市民认为,河源电厂一期经过几年运行,导致当地空气严重污染,当地市民健康遭到威胁。继续上马装机容量更大的二期项目,河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将被摧残。
据“河源发布”官方微信12日发布的消息称,河源市委副书记黄建中到示威现场,声称当局会继续推进该项目。
4月12日上午,广东省河源市爆发近万名市民游行示威活动,反对当地发电厂兴建二期工程。而在一周前,河源市曾爆发近三万市民上街示威活动。(网络图片)
“贡献” 河源3万顿毒气 电厂扩建遭3万人上街抗议
一周前,广东电视台曾报导过河源市爆发近3万市民上街,反对河源发电厂扩建二期工程。当地政协委员还炮轰该发电厂是造成河源大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河源发电厂建在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上,提起这个发电厂,当地村民对它并没有好感。蓝田村一村民对媒体表示:“白天窗户都不敢开,因为电厂会有很多灰尘,晚上如果开窗,一摸会也有很黑的灰尘。”双头村一村民说:“整个村的小孩子,还有大人啊呼吸不好,经常感冒,那么小的都住院过几次了,医生说就是空气不好。”
4月12日上午,广东省河源市爆发近万名市民游行示威活动,反对当地发电厂兴建二期工程。而在一周前,河源市曾爆发近三万市民上街示威活动。(网络图片)
住在距离电厂不到一公里的杨子坑村村民表示:“从电厂开始运行后,他们种植的果树基本就没有收成过,那个毒(电厂污染)老是飘过来,现在这五年果子都不打了,只开花,不结果。”水东村一村民说:“我背后这个全部是水田来的,搞到现在,水田都种不了了,都失收了。”
根据河源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1-2月份,河源所有排污企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是241.7顿,其中河源电厂的排放量是237.1顿,占总排放量的98.1%。
4月12日上午,广东省河源市爆发近万名市民游行示威活动,反对当地发电厂兴建二期工程。而在一周前,河源市曾爆发近三万市民上街示威活动。(网络图片)
河源市政协委员刘东斌告诉媒体,导致当地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河源电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到大气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所致。自电厂投产以来,已为河源空气“贡献”了近3万顿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刘东斌表示,电厂一期已经造成这样的局面,现在还准备上第二期,二期的装机容量比一期更大,河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将无法承受继续下来的摧残。
今年3月7日,在河源市区范围内曾组织过反对河源电厂二期上马的万人签名活动。
4月12日上午,广东省河源市爆发近万名市民游行示威活动,反对当地发电厂兴建二期工程。而在一周前,河源市曾爆发近三万市民上街示威活动。(网络图片)
2013年,深圳滨海电厂项目经过3个月的博弈,遭到深圳市民强烈反对后被叫停,另行选址建设。去年7月,深能合和电力(河源)有限公司称,滨海电厂项目将选址河源市,与河源电厂二期建设进行资源整合。河源市委书记何忠友曾力推电厂二期立项。
河源电厂是由深能合和电力(河源)有限公司和深圳能源集团与合电投资(香港)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火电项目。河源电厂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分别于2008年12月31日和2009年8月14日建成投产,此后官方大力宣传该电厂“节能、环保”,并获得多个广东和国家级大奖。
4月12日上午,广东省河源市爆发近万名市民游行示威活动,反对当地发电厂兴建二期工程。而在一周前,河源市曾爆发近三万市民上街示威活动。(网络图片)
但有当地网民举证驳斥官方所谓“环保”的说法。2002年,广东省连州市以“提振当地经济”为名引建火电厂,10年之后,媒体曝光了连州火电厂血铅污染的内幕 ,当地癌症、畸形胎儿现象层出不穷,导致民怨极大。该火电厂后被关闭。
有陆媒披露,在广东省采取积极行动的背后,人口6.82万人、常住人口1.5万人的星子镇,血铅重度中毒的儿童数量惊人。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晓清
本文标签:公司, 大纪元, 广东, 广东省, 抗议, 村民, 污染, 深圳, 游行, 游行示威, 环保, 示威, 网络
via 中国禁闻网 » 中国禁闻 http://www.bannedbook.org/bnews/cbnews/djynews/20150413/385167.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