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3年02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金睛报导)日前,中共官方媒体报导称,北海舰队的远海训练编队以一级战备渡过除夕夜。训练内容包括在西太平洋海域训练区进行编队攻防和舰载直升机超视距引导攻击。2月10日零点,舰艇还将拉响战斗警报,届时所有的官兵都将跑向自己的战位。外界注意到,近来中朝在东北亚不断制造紧张空气,东海战争疑云密布。
朝鲜核爆玩火 中朝在“唱双簧”?
据称,在朝鲜第3次核试验临近之际,中共于2013年1月末三次召见朝鲜驻中共大使和公使给予“警告”。据悉,朝鲜当场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双方大声争辩,发生了严重矛盾”。
北京外交消息人士6日透露,上月24日朝鲜国防委员会发表谴责中国 的声明后,中共外交部召见朝鲜驻中国大使池在龙提出交涉。又在两天后的26日,在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金正恩表明“决心采取国家重大措施”后,中方第二次召见池在龙要求对实施第三次核试验保持克制。1月末,中方还召见了朝鲜驻中公使朴明浩。
据悉,中方与朝鲜相关人士见面后表达了对第三次核试验的反对意见,池在龙对此反驳称,中共不能彻底改变美国对朝鲜的敌对政策。池在龙还就中共反对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一事表示,进行核试验是朝鲜的自主权利,中共无权干涉。
不过美国和韩国卫星分析部门称,在朝鲜咸镜北道吉州郡丰溪里进行核爆炸试验的可能最大。他们上次也曾准确作出判断。这距离中国边境最近仅几十公里。
有分析认为,朝鲜选择 这一地点更多考虑是担心遭到美韩日的外科手术式打击。而靠近中国如此近的地方,美日韩真的想动手,就不得不考虑核污染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由此增加了美日韩的顾虑。
外界有评论认为,中共自“天安”号事件以来对朝鲜无原则的庇护,已经让中共处于尴尬的两难困境,既损害了中国同美韩的关系,也破坏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朝鲜搞核武器,不仅仅会给中国的边境地区的生态和人民的情绪带来不利的影响,给中国的安全也会带来压力。
中国外交学院国际问题 专家苏浩教授表示,中朝关系涉及到东北亚局势的稳定,中共不会轻易打破跟朝鲜目前的关系格局。他认为,对中朝关系会破裂的担心是没有依据的。
外界观察多认为,一直以来中共利用朝鲜这一流氓 政权充当其对抗欧美韩日民主世界急先锋和挡箭牌,是中共抗衡美国,争取跟美国谈判的一张王牌,目前平壤与中共是在唱双簧表演“苦肉计”。实质中共完全有能力制止朝鲜进行核爆试验。
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于日本时间今夜19时05分,在防卫省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中共军舰在1月19日和30日,在东海海域,曾使用导弹发射雷达瞄准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舰和战斗直升机。
由于这种射击用的瞄准雷达周波数十分强,护卫舰当时就拉响了战斗警报。经过海上自卫队的慎重分析,这种周波数是来自于中国驱逐舰的导弹发射雷达。
一般的导弹驱逐舰上装备的雷达,按照作战程序,有水上雷达、对空雷达和射击管制雷达(火控雷达)。启动火控雷达,那就是实战状态。
评论家说,日本防卫省承认海上自卫队的护卫舰“夕立”号遭到中国军舰火控雷达数分钟的瞄准,而且是出于一种“被锁定”的状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军人只要碰一下发射按钮,导弹就会腾空而出射向“夕立”号护卫舰,一场武装冲突拉开序幕。
“根据常规,火控雷达锁定目标2秒钟,就可发射导弹。日本护卫舰被锁定数 分钟,那是太可怕了。”评论家说。
军舰被“敌方”的火控雷达锁定,就好比手枪指着眉心。
对于日方称中国海军舰艇用火控雷达照射日方舰机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矢口否认了中国海军舰艇火控雷达瞄准日方舰机的指控,还称这是“无中生有”。
对此,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昨天表示,日方有充分证据证明中方确实使用了火控雷达,今后将研究是否公开其中的部份证据材料。小野寺说:“舰载雷达是边旋转边进行警戒监视,而火控雷达则是一直进行跟踪照射。有证据显示其在一定期间内对我方船只进行了跟踪。”小野寺称,“其为(频率)特殊的信号,我方对此也有记录。”
日本媒体称,“雷达瞄准”日舰,可能是中方对安倍政权对华强硬姿态表达“不满”。
据报导,日本政府还决定,为了防止发生不测事态,将考虑建立日中两国防卫当局进行及时沟通的渠道,为此将敦促中方尽快建立防止此类事态再度发生的相关机制。小野寺表示,7日已向中方提议重启关于构筑海上联络机制的谈判。此外,小野寺透露,日方5日公布雷达照射一事后,“中方船只在钓鱼岛附近的活动有所收缩。”
联络本文作者请发邮件到:jinjingyongmeng@gmail.com
Email订阅禁闻 | Google Reader RSS全文订阅禁闻
本文标签:中共, 共军, 军人, 大纪元, 日本, 朝鲜, 民主, 美国, 金正恩, 钓鱼岛, 韩国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http://feedproxy.google.com/~r/bannedbook/DEZI/~3/isqGE2oSlew/102872.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