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9, 2013

世界媒体看中国:语言的艺术

免翻 墙 直连本站: http://tiny.cc/meyarw

2013年04月30日讯】 (齐之丰)华盛顿 — Language art/语言艺术 ,是美国中小学学生每个年级都必修的重头课。简单粗略地説,美国中小学的language art/语言艺术课大约相当于当今中国 大陆 中学小学的语文课。





这里之所以特意标明“简单粗略地説”和“大约相当于” ,是因为美国中小学的language art/语言艺术课和中国中小学的语文课乍看之下差不多,但两者实际上却是南辕北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而且也永远走不到一起。


説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简单粗略地説: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强调的多是接受和继承,美国的中小学language art/语言艺术教育强调的则多是分析和批判。


*Art/艺术解析*


为什么美国的“language art/语言艺术”教育和中国的语文教育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这个话题説起来怕是一百篇高品质的(即并非用公款或私款雇枪手代为撰写出来骗学位的)博士论文也説不尽,説不全。但人们不妨从探讨art一词的意义入手。


Art翻译成中文 ,通常被翻译为“艺术” 。然而,art在英文里还有另外的显豁的意思,这就是“技巧”、“手法”、“手腕”、甚至是“骗术。”因此,由art一词派生而来的“artist”除了可以用来表示“艺术家”,还可以表示“骗子”。Artist的“骗子”意思充份地展示在“a con artist”(一个行骗高手)这个名词短语当中。


从这个意义上説,20世纪 世界文学最优秀的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著名长篇小説标题“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很难翻译,甚至是不可能恰如其分地翻译成中文。


目前通行的中文翻译是《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这种翻译可谓挂一漏万的万般无奈的翻译,可质疑、可商榷、令人头痛处甚多。(当然,“挂一漏万”也是一种万般无奈的夸张的説法,因为中文里不准许使用“挂一漏二”或“挂二漏三”之类的数学正确的説法。)


説到乔伊斯名著的题目翻译起来令人头痛处甚多,首先是通行的中文翻译跟所有的翻译一样,无法将原文一语双关的意思翻译出来。于是,乔伊斯名著标题当中artist的“骗子”意思就在翻译中被失踪了。


再者,有人会提出质疑:乔伊斯既然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拿自己作为该小説的主人公原型,他按理説是应当认同或同情小説主人公,怎么会暗示他或许是个骗子呢?


机敏过人的乔伊斯早就预料到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于是在题目中使用了“A Portrait of”(…的一幅肖像)的説法。他的明显的言外之意是:这只是“一幅肖像” ,一家之言,当然不能排除还有很多其他的肖像画或説法。


然而不幸的是,目前通行的中文翻译普遍没有将这一层意思翻译出来。


仅仅是细读和思索分析乔伊斯小説的一个标题(以及/或标题的翻译),就足以让读者获得一种至关重要的艺术体验。而一切堪称艺术作品的东西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这就刺激、激发或启发鉴赏者反思自己,反思周围世界,反思自己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周围世界的看法。


换句话説,美国中小学生的language art课确实也是一种艺术课——language art不仅是一种课程的名称,也是一种警告。


*的语言艺术*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中国执政机关报《》旗下的人民网在四川雅安地震发生之后发表的一篇报道,就可以説是货真价实的“艺术品” 。


鉴赏艺术品最好是鉴赏全貌。人民网报道的全文如下:


题:美媒赞誉中国地震救援


“人民网4月20日电 (记者 李牧)中国四川省雅安市地震发生后,美国各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持续报道。


“美国CBS通过广播的方式,报道了中国雅安市发生的7.0级地震,称中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反应,总理李克强在第一时间乘专机赶赴前线进行指挥,在灾难发生72小时内的救援黄金时间争取营救更多的生命。


“《纽约时报》报道称,虽然雅安地震在震级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方面都比2008年汶川地震 小,但本次地震同样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唤起了中国人对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痛苦回忆。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称,经过汶川大地震的‘洗礼’,在雅安市发生地震后,中国官方及民间的救援行动显得更‘有条不紊’。同时中国各级政府及网民充分利用微网志等社交媒体及时发布搜救资讯及救援物资运输和分配情况,使得救援工作更有效率。”


不管人们对中共或对《人民日报 》有什么看法,都不得不承认《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的这一报道属于艺术品。


毫无疑问,这一报道很是能刺激、激发或启发中国的读者反思自己,反思周围世界,反思自己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种反思几乎总是会导致疑问、思索、搜索 、比较、鉴别、鉴赏。


*另类的语言艺术*


人民网的报道所提到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广播已经随风而去,难以追踪。但搜索网际网路,人们可以找到一条或许是人民网的报道所指的《纽约时报》的简讯,跟人民网报道题目“美媒赞誉中国地震救援”大异其趣。


该简讯的作者是《纽约时报》的资深外交记者简.佩雷斯。她在4月20日发表的简讯很是艺术,很可以拿来跟人民网的报道相互对照、比较鉴别:


“当局最初发布的报告説,星期六(4月20日)中国西部的四川省发生强烈地震,导致大约30人死亡 ,很多人被困在倒塌的房屋之中。美国地质普查局最初的报告説,这次地震的强度为6.6级。地震发生在山区的雅安芦山,那里离四川省省会成都大约100英里。那一地区在2008年5月发生地震,造成7万人死亡,1万8千人失踪。那次灾难导致建筑品质低劣的学校楼房倒塌,造成几千名学生死亡。对那次灾害的回忆导致星期六早些时候人们猜测最新的这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将会上升。”


在另外一方面,同属美国主流媒体的《》在4月23日发表的一篇没有署名的评论,则跟人民网的报道形成更加鲜明的对照。该评论标题是,“中国被动摇的信任;”副标题是,“一场地震显示了人们对共产党的信任下跌。”


该评论的头两段是:


“星期六四 川发生的地震令人再次痛苦地回忆起2008年只是在40英里开外的另一场规模更大的地震。当时的地震导致将近9万人死亡。截至目前,官方这次发表的死亡数字是大约200人,但政府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救援和救灾努力。”


“这次与上次的一个显著差别是,公众的反应显示出他们对政府的高度不信任。人们给政府控制的慈善机构的捐款下跌。在网际网路上,人们对官方发表的声明和呼吁表示不屑不信。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共产党难以控制的变动,而这意味着新领导人习近平和李克强处于压力之下,不得不寻找新的途径来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接着回顾了2008年以来中国所发生的事情,其中包括:在2008年那场地震中,大批的学生死于偷工减料建起又倒塌的学校楼房,而政府办公楼及政府官员却安然无恙;靠官商勾结偷工减料而发财,遇难学生家属却继续生活在痛苦之中;然后,中国出现了微网志,中国公众有了新的资讯交流 渠道,导致温州动车事故丑闻、中国、空气污染、水源污染、毒奶粉和食品丑闻一个个曝光,导致政府难以像以往一样掩盖丑闻,但政府常常采取的应对措施却是抓捕抗议活动的组织者。


説起世界媒体“赞誉中国地震救援”,共同社在4月22日发表的报道不但颇有可圈可点的艺术性,而且干脆点出了表演艺术:


“题:中国当局不准许不经许可进入灾区


“中国各报在4月22日报道,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大地震,在21日发出通知,禁止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团体在没有许可的情况下前往灾区,也要求禁止志愿者进入灾区。”


“ 通知説, ‘假如大量人员前往灾区,灾区周围的交通状况将给政府的救援活动带来了新的困难。’通知强调,在必要的情况下,灾区支援人员‘将由办公厅统一调遣,’在现阶段要劝告公众提供资金方面的援助。”


“在另外一方面,20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的时候,非政府组织进入灾区救灾,得到灾民的大量称赞。一位非政府组织的人士讽刺道,‘中国当局实际上恐怕是想説,为了让共产党可以最大限度地表演重建支援的成功,民间要站在一边默默地看。’”


*艾未未的语言艺术*


四川地震 和语言艺术而言,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可以説是拥有特别的资质、资格或资本。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之后,艾未未和一些活动家试图突破中国当局的资讯封锁,收集死于学校劣质楼房倒塌的学生姓名、年龄等基本资讯,以便对死者和死者家属有一个交代。艾未未由此得罪了当局,被警察打得脑出血,差点丧命。


在四川再度发生地震之际,艾未未4月26在美国主要报纸《》发表题为“克服恐惧,在中国建立一个勇气社会”的文章


艾未未的文字很有艺术性,而且是西方艺术批评理论鼻祖、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最推崇的那种“突转”艺术。例如,他的文章有这样一段话:


“在表达和基本人权经过几十年的镇压之后,中国人常常缺乏勇气。他们的声音经常性地被忽视,被回绝。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变得心灰意懒,唯唯诺诺。在我父亲的时代,人们对一些问题 表明自己的立场会被判刑;人们大胆直言可能会断送性命。这种情况毁坏了好几代人的生活。任何一个试图了解获取真相的人常常会在中国被认为是傻冒,天真。在这种压力之下,几乎不可能鼓励人们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此外,中国没有独立的媒体,当局实行极其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人们如今可以通过网际网路分享资讯,进行讨论。但严格的资讯封锁体制(我的名字依然不能在中国的网际网路上出现)显示了专制集权社会的脆弱性。中国当局害怕公众获得资讯。当局害怕人民彼此认同联络,分享思想。”


在分析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的时候,亚里斯多德指出并大力赞美的“突转”,是指自然而然地发展的剧情在观众不知不觉间显现出突如其来又合情合理的转折。


艾未未的这段文字也明显地呈现出类似的突转—–这段文字的一开始讲的是一系列合情合理的发展(严酷镇压导致人们胆怯、灰心),但在不知不觉间突然转向了中国当局的脆弱和恐惧(严格的资讯封锁体制显示了专制集权社会的脆弱性,中国当局害怕公众获得资讯)。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説,所有的艺术所追求的都是一种突转,即引导鉴赏者脱离自己寻常的思路,进入另一条思想轨道,从而可以反思自己,反思周围世界,反思自己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周围世界的看法。


*美国的语言艺术教育*


上文提到“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强调的多是接受和继承,美国的中小学语言艺术教育强调的则多是分析和批判。”


美国的学校究竟是怎么让学生学习分析和批判呢?


一位来自中国的美国初中生的父亲报告説,他有一天看到上初中的女儿一份探讨各种宣传手段的作业题提纲,让他对两边的教育差异很是惊讶。


那份提纲是:


Propaganda(宣传)


Demonization(将对方妖魔化)


Half-truths(真真假假的説法)


Evocative images(令人思绪驰骋的图像)


Emotional appeals(诉诸情感的呼吁)


Patriotic appeals(诉诸爱国情结的呼吁)


Catchy slogans(朗朗上口的口号)


Humorous caricatures(滑稽可笑的漫画)


Email订阅禁闻 | Google Reader RSS全文订阅禁闻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http://www.bannedbook.org/bnews/cbnews/20130430/124962.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