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翻墙 直连本站: http://tiny.cc/meyarw
高考前,书店里出现了不少关于“高考猜题卷”和“高考押题卷”等模拟试卷复习材料。(东方IC/图)
一些学校有专人负责高考信息搜索 ,以邮件接力的方式破译命题组成员名单并加以研究,命题组则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两者斗智斗勇。
一些辅导机构以押题为噱头吸金,自称能在第一时间拿到公立学校都要不来的“内部数据”,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行业机密”。
“下面开始记,一个字都不能抄错!”讲课老师一声令下,安静的会议厅里顿时响起刷刷的写字声,后排趴着睡觉的同学也立马坐直,提笔逐字抄下大屏幕上的“解题秘诀”。
这是2013年6月2日上午,国家图书馆附近的某五星级酒店,北京某知名复读学校在做考前最后一讲——传授作文写作之道。240个座位的会议厅座无虚席。
押题是很多机构在高考前夕的必演戏码。Google关键字“高考押题”,能显示四百多万条搜索结果,前几页几乎是清一色的“高考押题密卷”、“押题达人”、“××老师高考押题王”等内容。
由于高考命题组需要全程“入闱”(即被招入命题组进入封闭状态),闱门外,各学校和辅导班全力寻找命题要点;闱门内,命题组在尽力规避试题重合。尽管在所有公开场合,一线老师均表示“反对押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备考方和命题组之间始终存在着微妙的博弈。
“这是个任务”
2012年6月8日上午9点,开考铃声在湖北省各文综考场同时响起。章新子扫了一眼卷子,目光定在了第45道大题。她又惊又喜,脑海中迅速掠过考前背熟的答案。这是一道关于“王莽改制”的材料题,跟最后一次模考试题如出一辙。
高考前两周,章新子所在的华中某著名中学组织了名为“临门一脚”的考试。这是该校的传统 曲目,题目由教研组集体设计,不对外公开。“我形象地把它称为和命题者斗智斗勇。”该校老师王永鹏(化名)笑着说。
“这就是个押题任务,我就尽可能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押中题目的王晓宁老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2012年文综考试一结束,他被学生的感谢包围,同事纷纷跟他说“你中彩了”。
除了内部模拟考试,一些学校甚至会动用公关。毕业于沿海某省某著名中学的两名学生称,2011年高考前夕,班主任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纸,说是校领导在饭桌上套到的数学考点。“那张纸发完第二天我没在学校,班主任很重视,还给我爸发了邮件,问我有没有那张纸。”其中一名学生透露。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1年高考前夕做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90.2%的受访者感觉当前高考押题现象普遍,其中39.2%的人表示“非常普遍”。
“高考成绩影响学校排名,押题押得好,提高升学率,领导也更容易获得升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 系教授黄安年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是1992—1996年间历史全国卷命题人之一。
然而,在文科考试中,“中彩”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皆大欢喜。上世纪90年代,北京海淀区的一道模拟题撞上了当年的高考题。“结果海淀区的得分率比谁都低,学生全按模拟卷答案答,跟高考标准答案不一样。”人大附中历史老师李晓风说。
文科答案的不确定性让这位执教高三二十余年的老师也时生矛盾。“真押上了,可能好,但也可能更坏,甚至整个学校都会考砸。”
也有不押答案押结构的。广东省乐从中学语文老师谢植宣为作文备考花了大量精力。他会总结热点,甚至自己试水写范文编成合集发给学生,人手一本。
面对闱门外的各种猜测,闱门内的命题组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查重,避免当年的考题与市面上现有的材料撞车,但是,这项工作显然不能尽善尽美。
“现在社会上有各种教辅书,看不过来,但完全独立思考的题是不可能押中的。”2004—2009年历史北京卷命题人张增强认为。有一年,他设计的一道题与海淀区一道模拟题类似,尽管提问方式不一样,但最终还是舍弃了。
破译“秘密名单”
2013年4月,沿海某省一位老师因病退出高考命题组。此前,他曾多次参与该省语文卷命题。他抱恙的消息很快出现在百度贴吧高考吧,网友则开始预测今年作文题会发生变化。
在微妙的4月,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苏州科技学院教授王本立曾经参加过历史命题,入闱前,他并未透露自己的身份。但是有一天他上网搜自己的名字,发现命题组成员的简历都被贴出来了。“有一个人猜错了,其他都正确。”他说。
“我们破译了谁去命题之后,有人私下交流 ,有人公开放在博客 上,被相继转载,引起公安部门和省委的恐慌。”江苏某重点中学老师王永年(化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所在的学校有专人负责高考信息的搜索,将命题组名单进行邮件接力。
“我参加命题那一年,他们把我的课件都翻了出来,找出我认为的重点,我也确实考了那些。”这位老师继续说道。他参加过过江苏省高考自主命题。
而在王本立看来,知道命题组名单并不意味着能押中题,他的研究领域是英国史。“押题不靠谱,我那一年英国史就没怎么出。”王本立说。
获得命题组名单后,老师们会很自然地去找相关的书籍。“高考命题组何德章和杨宁一编的书,我们学校老师几乎人手一本。”王晓宁说。
阅卷也是闱门外老师了解高考黑匣子的一扇小窗。通过阅卷,老师们可以知晓评分细则,甚至阅卷组对作文素材的喜好。
“我发现很多阅卷老师都反感动辄把‘感动中国 十大人物’作为论据,但一些学校总喜欢把那些人物的事迹印发给学生。阅卷让我备考更有针对性。”广东电白县第四中学老师邵留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北京,命题组名单在很多老师眼里并不是秘密。“史学界就那么几个人,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打听谁去出题,然后不惜一切代价地把他的著作和文章 全部弄来,潜心研究,许多题就在他的著作里。”北京某知名复读学校兼职教师方舟虹这样解释。
对于解构命题组的行为,命题组也会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陕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称,为了反押题,命题组会扩大调整范围,比如把过去的五人换一人改为五人换三人。这位老师参加过高考命题的审题。
也有从题目设置上进行反押题的。“有个历史命题组老师在一次交流会上说过,他们就要不断出一些新花样,让我们这些中学老师抓不到规律。”李晓风对这种看法很是不满,“让他去命题简直太错误了。”
然而,备考方与命题组之间的壁垒并非永远坚不可破。有些学校会在高考前请“高考专家”来校指点。2004年,上海市同济中学请了一位专家过来做讲座,专家一共讲了9道大题,结果有7道跟最终考题惊人地相似。
黄安年还记得,他在命题组期间,有些命题组老师会去地方的轮回 讲习班讲课,但不是以“高考命题人”的名义。“命题人在入闱前去做讲座,如果说漏嘴了,说的东西恰好跟命题吻合,这事儿就麻烦了。”他说。
押题这门生意
“去年的作文题就被我押中了,奖励两万块。”北京一所补习学校的副校长说。这位同时负责历史教学的老师每年都会押语文作文题,依据之一是当年的春晚节目单。“今年押中了,学校会奖励台湾七日游。”
高考市场催生的辅导机构遍地开花,各方都想从中分一杯羹。高考前夕,很多辅导机构都会打出“名师押题”的旗号。“其实押题就是个噱头。”这位老师承认。
该校专攻艺术 类考生辅导,三个月学费逾一万。为了提升知名度,该校在2012年花1200元请专人优化了百度词条,花5000元参加了百度竞价排名。“搞那些也没看到什么效果。”这位老师说道。
辅导机构的创收吸引了一线教师,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教师纷纷下海。北京某知名复读学校一位政治老师透露,他原来在河北一所公立学校教书,收入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
除了吸引一线教师,培训学校也善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该知名复读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分析了1953年至今的所有真题,并做了正态分布统计。在此基础上,他称自己连续命中了2008—2012年的作文题。
6月2日的最后一堂课上,他分析各省历年作文真题时,能把同一个立意应用于各个作文题,根据他的指引,绝大部分作文题都可用“责任”二字去立意,犹如一个万能的工具。
某著名英语考试培训学校也开设了高考辅导班,一些老师会花很多精力从新课标发现玄机。“主观题的考点,新课标往往出现‘探究’之类的词汇。”该校历史老师霍一帜说,她是山西大学研二的学生,其兼职的培训学校广告称她去年押对了55分的题目。
但是,在黄安年看来,命题规律是无章可循的,即使押上也未必能得高分。“关键在于命题技巧,比如去年历史拖后腿了,今年要降低难度,这就有可能被押到。”他说。
而北京某知名复读学校一名老师称,他们能在第一时间拿到第一手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教研。“都是内部数据,公立学校的老师都可能拿不到”,他说,“这是行业机密。”由于知名度较高,每年报名该校的复读生超1200名,10个月学费近两万。
网络世界里,各种押题宝典也在耍宝待售。“押中一题,改变一生!”“押题率高达80%,一辈子就这么一次,千万别错过!”此类口号常见于一些考试论坛 。甚至有网站 称提供包过服务,一门科目收费3000,付费后,他们会在考试前一天通过QQ发送考试原题和答案,但是却拒绝透露电话号码。每年,这种“押题”骗术都层出不穷。
“命运从这里开始改变!2012年高考××卷命中××分!”这是某高考网站介绍自己押中各地高考题分值的一个页面。考前,该网站让全国各地的老师上传题目至数据库,经系统 自动组合以后,老师们可进行相应练习题的命制。
“每次高考完了以后,我们就在各种预测题里找类似的题目,不管省份是否对应,只要是上传的试卷里有,就算自己押中的。”该网站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同时,他们也会奖励押中题目的老师,最高500元,最低50元。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押题心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郑若玲曾经在媒体分析:这是社会弥漫的投机心理使然。
郑若玲指出,一个成熟的社会不应鼓励这种投机心理和行为,一些唯利是图的商家利用家长和学生的浮躁心理,将押题当成一种赚钱工具,更应引起全社会的警惕。
免翻墙看禁闻 : Email订阅禁闻 阿波罗网来源:南方周末
本文标签:中国青年报, 公安部, 南方周末, 台湾, 政治, 春晚, 杨宁, 王晓, 翻墙, 英国, 阿波罗网, 集体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http://www.bannedbook.org/bnews/cnnews/aboluonews/20130609/138088.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