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翻 墙 直连本站 tiny.cc/jinnews
【大纪元2013年09月26日讯】搞工程和回扣及政绩相关,所以大陆官员喜欢搞工程。从小城镇到大城市到处可见的是各样的工程,或挖或建或拆。官媒报导“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 心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
以武汉为例,这个曾被称为“东方芝加哥”的中国 中部城市,美国一家杂志还曾预言 其与上海将位列21世纪全球十大超级城市。自2011年起,武汉提出要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可是,武汉的工业布局很单一,汽车和钢铁两大支柱产业前景有下行趋势。各方面和上海差距都很大。但这并不影响当地官员的政绩梦想。很快武汉博了一个称号,叫“满城挖”。
不断升级的规化和不断的加码城建规模,使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城建资金紧张。于是,武汉市本应在2009年通车的道路今年被标注了“暂无建设计划”。国内媒体报导,武汉债务率超美国最高警戒线1.5倍。至2013年7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873亿元,离计划投资的总额8000亿元,还相差6127亿元没有着落。2012年,武汉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828.58亿元。在2013和2014年,武汉市分别需要还本付息310.59和311.76亿元。也就是说近两年武汉市需要拿出接近40%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用于偿还债务,每天要偿还近1亿元。
像武汉这样的城市可以说在中国到处到是。中国官场有一特色,官员每到一地上任,都随身带着工程队,原因大家懂的。几年后再到异地上任,再来一轮建设。接任官员也不会为前任擦屁股。于是,中国到处都在搞建设,或是铺了路再挖开修下水道,或是建了拆,拆了建。
美国谘询公司麦肯锡关于城镇化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有50多个城市都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到2025年,中国还要修50亿平方米的道路,并建约500万座各种楼宇。可是国际大都市仅靠建设就能做到的吗?如果可以,那美国底特律市的城市建设还在,为什么还要破产?
同一幕在全国各地上演。当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债务危机严重的时候,城市建设的扩张计划依然没有放弃或减小规模。这导致地方债务进一步扩大。因为地方政府需要用这些计划中的蓝图去吸引投资。这一点从地方政府大力卖地就看出来了。只是可供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土地成本便高,往往楼板价就已让人生畏。一旦土地卖不出去,地方政府将彻底破产。
另外中国的事 儿总是有很大的随意性,也许哪个领导今天说要加快建设速度,过些天又有领导说要重视风险从容开发。投资方对投资的回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过于巨大,民营企业愿意参与 的较少。
在去年6月底发生了人民走上街头抗议四川甚邡项目的事件震惊全球。在7月2日时,官方曾言永不再建,甚邡家家户户的电视机、街头竖立的电子显示屏上反覆播放。近日,这一项目又再度重新启动,正好似政府在使劲的抽自已嘴巴。造成政府出尔反尔的主要原因是地方财政收入下降。甚邡宣布“永久停建”的消息后,宏达钼铜项目并没有被官方顾忌,相反一直被多地竞相争取。在经济压力面前的政府是从不介意用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去换钱的。
国内消息,大同市政府目前背负着超过110亿元的债务,年利息就达6亿,这使大同政府难以负担。一些市政工程也因政府财政的拮据而停工,还有投资者收到大同市5亿元“托管”云冈石窟的消息。如此杀鸡取卵的原因除了为一次性赚取5亿外,也需要摆脱云冈石窟的债务压力。云冈石窟不甘落后,也是大搞建设也欠下了14亿元之多债务。赚钱的项目搞得负债累累这在中国还是普遍现象,铁道部就是个例子。虽然大同矿产资源丰富,但还是抵不过大量的基建工程。如今各处半截工程项目都在张着大嘴等钱呢。
能变钱的资源,地方政府自然是打了主意。百姓手里的余钱也是可以拿来用用的。主要是以信托贷款、银行理财产品、融资租赁、集资、回购(BT)、垫资施工等方式举借政府性债务。其中地方政府及其融资 平台通过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进行融资尤其引人注目。
今年6月受资金流动性紧张影响,当月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井喷。其中,大量高收益理财产品是以3月为期。当时理财产品是吸引了一笔民间资本过去。到9月,又是季末,资金再度压力很大,理财市场也再掀高潮。这如同一个不断变大的泡沫,貌似收益在增加。一旦破裂,投资人将血本无归。而银行、政府和融资平台之间一踢皮球,投资人不知道找谁当被告。
可悲的是,投资并不了解理财产品的具体资金流向。如果出了问题 ,也就是债务违约无法兑现。可是,什么样的项目才能支撑这样的高收益?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庞氏骗局。正是政府在通过理财产品暗中输血地方债务。显然,政府是不会在百姓破产之前先破产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政府已经绑架了人民。
本文标签:发改委, 大纪元, 改革, 政府, 方政, 美国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http://www.bannedbook.org/bnews/comments/20130926/181021.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