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6, 2013

谈中国画的“气”(组图)


【看中国2013年09月17日讯】在评论人的时候,常用“气度不凡”、“气度超人”、“气冲霄汉”、“怒气冲天”、“盛气凌人”、“气壮山河”、“气吞山河”等成语,可见“气”对于人有多么大的作用和能量。


“气”对于中国画的作用也是极大的,可以说中国画没有“气”就没有生命力,是一张死画。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把“气韵生动”列为第一。“气韵生动”就是中国画的“气”。据我观察与体会,一幅中国画的成败除了构思立意、章法布局、形象造型及作者的艺术修养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气”。“气韵生动”听起来与山水画的关系更为直接,其实何止山水画,不论花鸟、人物、山水;还是工笔写意,水墨、浅降和青绿均离不开它。


中国画的“气”发自于作画的人。“画如其人”是有道理的。画家的“气质”决定了他的作品水平。同样,书法、篆刻、其它绘画艺术、雕塑、音乐、舞蹈、文学等等也不例外,不过不像中国画那样提的明确。



一、画家的“气质”是由什么条件决定的?


我认为画家的“气质”是由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品格、世界观、人生观、知识的范围、文学艺术修养、对生活(包括社会、人、自然及描绘的对象)的观察与认识的程度等条件来决定的。从中国古代就有以人品评作品之说,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正直不阿的品质,豪放的性格,气度不凡,所以能写出气壮山河的诗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有忠贞爱国、刚直豁达的气质,他的书法如其人,具有刚劲、浑厚、大气磅礴的特点。北宋画家范宽,本名范中立,因待人宽厚,心胸坦荡,人称“范宽”,他的山水画亦如其人,具有雄浑厚重,气势磅礴的特点。南宋画家马远,夏珪处于半壁河山的时代,他们的思想情绪决定他们的山水画具有“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特点。画家齐白石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具有劳动人民的气质与感情,他的画富有人的生命力,深受民众的喜爱。


二、“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灵魂。


怎样才能谈一幅画气韵生动呢?我想不外以下条件:


(一)画家对生活的熟悉,有敏锐的观察力,受生活的感动产生激情,也就是“灵感”。如五代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韩熙载夜宴的几组活动场面,人物刻划入微、气韵生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汴京城乡繁华的场面,生气勃勃。明清有些山水画家走向下坡路,人们看了枯燥无味,没有生气,就是因为这些画家脱离了生活,临古成风,陈陈相因,走向公式化概念化,虽有一定的笔墨功夫,但不能气韵生动。


(二)中国画的经营位置,也就是布局和构图,都和“气韵生动”有直接的关系,如“开合争让”、“宾主朝揖”、“纵横交错”、“虚实藏露”、“计白当黑”等规律,都是讲“气势”要连贯,“气韵”要生动为重要条件。中国画在构图中多采用散点透视,不受焦点透视的限制,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原则的运用。


(三)中国画的“气”、“气韵生动”主要体现在笔墨的运用上,笔墨的目的要达到“气韵生动”。关于“气韵生动”古人论述很多,如明代唐志契说:“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唐岱《绘事发微》中说:“凡物无气不生,……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气韵由笔墨而生,或取圆浑而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用笔不凝不弱,是得笔之气也;用墨要浓淡相宜,干湿得当,不滞不枯……苍润之气欲吐,是得墨之气也,不知以法,淡雅则枯涩,老健则重浊,细巧则怯弱矣,此皆不得气韵之病也。”有人说中国书画的笔墨运用也是一种气功,我是很赞同的,不过这种气功是书画家常期在艺术实践中严格训练出来的一种“力透纸背”的特殊气功。这与杂技演员的技巧表演运用气功,歌唱家发自丹田肺腹的气力产生的歌声,不是简单出自声带和口腔是一个道理。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列为第二条。书法、中国画以线造型为主,用笔要有气力,内含骨格,如锥画沙、如折钗股,如屋漏痕。书法和中国画的运笔是运气产生的力起作用于毫端,用笔忌板(腕弱笔凝、平扁不圆)、刻(笔迹显露、妄生圭角)、结(行笔凝滞、不能流畅)、礭(用笔拘谨、状好雕切)。线条要刚柔相济,刚中有柔,如棉裹铁,勾、皴、擦、点、染都要凝重沉着而不板滞,灵活急速而不浮华松散无力,用笔还要有提按顿挫的转折变化,急徐相间有节奏。中国画用笔主要体现在“气”上,而运墨则体现在“韵”上,即“韵味”、“韵律”和“节奏”。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焦,用墨要灵、活、清、明、厚。不能呆、滞、浊、晦、薄。用墨的成败对气韵生动关系极大。实际上笔与墨是分不开的,笔为墨骨,墨为笔魂,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是通过墨来显示的。墨是通过笔来传达的。笔墨是中国画的特殊节奏韵律,特别是写意画更为突出,它不同于其他画种。我国古代和现代对笔墨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人物画运笔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等十八描,山水画有披麻、折带、斧劈、荷叶、解索、乱柴等十六种皴法,用墨有积墨、破墨、泼墨、宿墨、泼彩、破彩等各种墨法。


一幅好的中国画很讲究笔墨的气势连贯,一气呵成。所谓一气呵成,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挥毫时间较短的写意人物、花鸟或山水,画家利用几分钟或几个小时可以一鼓作气的将一幅画完成,这当然比较容易气势连贯,效果较好;但也有些鸿篇巨制的写意画或工笔画需要几天或几个月才能完成,是没有办法一气呵成的,但也要作到气势连贯,这是靠画家自己的笔墨气功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同样可以显示出一气呵成的效果。


也有少数画家以为自己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毛笔和宣纸作画就是中国画了,他(她)们的用笔、用墨、用色、没有摆脱西画(油画、水彩、水彩)的方法,画花是用颜色摆上去,用墨也是摆上去,勾线很少变化,没有懂得“骨法用笔”的实质,不具备中国传统绘画的气功,即力透纸背,一气呵成的艺术效果。由于中国画工具材料的局限性,也达不到西画色彩丰富的长处,岂不是扬短(局限性)避长(传统笔墨气功)吗?画面显得单薄无力,不耐看。


中国画笔墨的“气”即“气势连贯”和“气韵生动”凡是运用成功的,都是笔墨方法的协调统一,即节奏韵律,这与西画的统调,音乐的曲调旋律是一个道理。各种不同的笔墨表现方法,就是各种不同的笔墨气功,每个画家都有各自的风格,也可以说有自己一套笔墨气功。笔墨气功有共性也有个性。一幅画多以一种笔墨方法为主调,至多再加上一、两种以上笔墨方法主次不分或三足鼎立……势必形成几种笔墨方法互相冲撞或杂乱无章,尽管各部份笔墨也能运用力透纸背的气功,但纵观整个画面“气”不连贯,不能协调统一和气韵生动。


古代和现代的名画家的作品气韵生动、气韵连贯例子很多。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人物画,采用“吴带当风”的线描方法;明代画家陈老莲人物画多采用“曹衣出水”的描法;五代董源的山水画则采用披麻皴;北宋范宽山水画采用雨点皴;郭熙、王诜多用云头皴;南宋李唐多用斧劈皴;马远、夏珪则用大斧劈皴法;元代倪云林采用折带皴;王蒙采用披麻皴或解索皴。他们都能师法造代、创造技法。各有面目,气势连贯统一,生动自然。清初画家石涛的山水则以披麻皴为主调,配合一、两种解索皴,折带皴为辅,亦能做到笔墨的气势连贯统一,元气淋漓、气韵生动。近代画家黄宾虹的山水画为之一变。强调整体感觉,擅用积墨、宿墨、笔墨气韵高度协调统一,产生浑厚华滋的极高艺术效果,现代画家傅抱石的山水擅用羊毫散锋挥洒,笔墨豪放,一气呵成,气势磅礴;画家潘天寿则以勾、点、染为主,中锋用笔稳健凝练见长;李可染的山水则以墨色浑厚、用笔凝重见长,注意写生,气韵生动;石鲁则善用泼墨泼彩,大气磅礴。花鸟画家如明代徐谓,清初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的郑板桥、金农、李鱓、李方膺、华喦、罗聘,清末虚谷、赵之谦、任伯平、吴昌硕都有很高的造诣,笔墨气功均有独到之处,能做到“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白石老人的牡丹、残荷、虾蟹、蛙、蝌蚪等均为一气呵成、一挥而就、也有一些是大写意花卉、用极工细的昆虫点缀,形成强烈对比,亦能相得益彰,气韵协调统一;兼工带写的张其翼,擅用急速笔法点厾荷叶衬托工笔花鸟,用万岁枯藤衬托工笔的白猿。我曾目睹他画荷花,运用全身气力,肩、臂、肘、腕皆动,手握毛笔,是在纸上旋转飞舞,一气呵成泼写出荷叶,再画工笔的鸟,工写相间,气势亦能统一。工笔花鸟如五代的黄筌、宋之赵佶、元之张中、明代林良吕纪、现代于非闇等,在笔墨气韵上也是典范。写意人物画家如宋代梁楷、清代黄慎、现代叶浅矛、蒋兆和、黄胄、程十发、方增先等也都在笔墨气韵上有过硬的功夫。


(四)“应物象形”也是使中国画气韵生动不可分割的部份,并且是笔墨的依据。谢赫把“应物象形”列为六法中的第三条。中国画不论工笔、小写意、大写意,不论写实的,还是夸张变形或理想幻想的,都离不开描绘对象的形象,没有形象笔墨的气韵也就不存在了。


中国画的优秀传统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即贯穿“似与不似之间”的原则。我们的传统现实主义的作品绝非自然主义,即便是宋代以前的绘画,许多作品看上去手法是写实的,人物画传神,山水画如临其境,花鸟画栩栩如生,但绝非自然主义的照搬,而是画家要“迁想妙得”,经过立意构思、提练取舍,反映生活的本质和精华部份。我们传统的浪漫主义作品是以现实主义做为基础的,即使是高度概括的大写意,或理想的神话题材,也不同于西洋的抽象派,是使群众能够接受和欣赏的,而是要求比生活中形象更高、更美。因此说“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应物象形的指导原则。


(五)其他方面,如“随类敷彩”、装饰风格,夸张变形,迁想妙得,幻想想象等也均为“气韵生动”不可缺少或为辅助的条件。


谢赫六法中把“随类敷彩”列为第四条,中国画的色彩运用对作品成败亦很重要,里面有许多学问,不可忽视,总的原则是以笔墨为主,色彩为辅,起烘托作用,对气韵生动有直接影响。比如一幅画笔墨不错,但色彩用砸了,也会前功尽弃。工笔设色要艳而不俗,多而不乱,协调自然;写意画用色以少而妙为原则,墨色为主,颜色为辅,主次分明,不可倒置,“意足不求颜色似”。前面例举的大师们用色都是很成功的。


中国画的夸张变形,突出主体和特征,题材,环境、景物的幻想、特别是“迁想妙得”是气韵生动的有力条件。“迁想妙得”要求画家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生活和艺术修养,善于融会贯通,学习传统,取长舍短,创作时去粗取精,不但把功夫用在画内,还要把功夫用在画外。古代书画家迁想妙得的例子很多,如书法家王羲之爱鹅,从鹅的曲颈受到启示,用到书法的笔画上;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使草书受到启发;怀素观夏云多奇峰悟出草书笔意。现代一些人物画家吸收陶俑、汉画象、敦煌壁画、剪纸、泥娃娃营养等。







via 看中国 - 全部文章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4oSnNAtC6w8/513047.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