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5, 2013

55年前在银行存45元 如今只值100元(组图)



55年前,40多元在当时算是天文数字,如今银行告知只能兑换100元左右。


【看中国2013年12月25日讯】“乡下有个亲戚,80多岁了,50多年前公社搞集资时投了几十块钱,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去兑现,现在还能兑到钱吗?”昨天(24日),常州市民蒋女士在化龙巷网站上发帖称,老人前几天跑到银行,却被告知无法兑现,即使能兑现,也只能换100元左右。对此老人很不甘心,这毕竟是当年全家人节衣缩食省下来的辛苦钱。


当年响应国家号召,存入40多元


昨天(24日)上午,现代快报记者在武进湟里镇找到了陆根生老人(存单笔误写作陆庚生)。他告诉记者,今年他已经86岁了,家中找到的3张票据,是1958年响应公社搞集资也就是俗称“入社”时投的钱,一共有40多元。




3张票据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但整体比较完好,有统一的编号。(图:微博/看中国配图)


记者看到,3张票据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但整体比较完好,有统一的编号,上面的字迹依旧清晰,右下角还分别盖有“武进县东安乡第三农业社信用部”的红色印章。票面为绿色,统一印制了“定期存单”的抬头,其中两张存入金额为4元和6元,科目一栏写着“股金”的字样,存入时间为1958年9月14日和1958年9月15日,存期分别为15个月和2个月。第三张票据科目注明“卖猪存款”,金额为35.16元,存入时间为1958年8月18日,存期2个月。


“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响应国家号召,把家里的钱和物全都交了上去,这是我们家那时候的全部家当啊。”陆根生老人说,后来到了兑现期限,由于国家仍在遭遇饥荒,他就没有去兑现,只是把3张票据放到一个木制小盒子里保存起来。后来时间长了,就忘掉了。


存了55年,如今只值100元?


陆根生老人告诉记者,他家世代务农,那时候每天要靠挣工分养活一家老小,40多元在当时来说算是天文数字。“当时一个人干一天活才一毛几分钱,即使不吃不喝不休息,这笔钱也需要一个人将近两年才能挣到。”陆根生说,最近他在家里整理的时候发现了这3张票据,几年前他听说身边有人拿着一样的票据到银行兑换过,几十块钱换了几万元,他也打算去银行跑一趟。


据了解,86岁的陆根生如今跟唯一的女儿相依为命,两个人加起来每月只有不足500元的农保收入。7年前,陆根生还患上了肺结核。


“我跟我父亲平时生活比较节俭,自己种地、养鸡,平时除了生活必需品,基本上没有什么花费,所以每月几百块钱勉强也够生活。”陆根生的女儿说。


前几天,陆根生找到了当地的农村银行,希望能够兑换手中的3张票据,却没能如愿。“银行的人说不好兑现,即使能兑现,3张票一共也只能换100块钱左右。”陆根生老人很不甘心,他不明白这样的结果银行是如何算出来的。“本金都有40多块钱,存了这么多年,怎么才这点利息?”


银行:查不到记录,无法兑现


昨天下午,记者找到了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的东安支行,它的前身就是当年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该银行的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陆根生老人确实来找过银行,但是银行查不到记录,无法兑现。


“三张票据年代实在太久远了,没办法确认这笔钱是存在我们银行的,即使是在我们银行,现在因为查不到记录,也没办法兑现。”银行负责人说,银行每一分钱都要有依据,尽管他们知道这些钱是老人多年前的辛苦钱,但因为受到规定约束,无法让他如愿。


这名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老人提供的票据没有利率,也没有相关的条款,即使要兑现,也只能按照票据上的日期先按照定期存款来算,到期后再按照当前活期挂牌利率0.38%来计算,计算得出的结果就100元左右。


“如果老人实在要兑现,我只能以个人的名义,按照这样的利率把钱算给老人。”这名负责人认为,这3张票据目前收藏价值比较高,建议老人还是收藏起来。


银行这笔账 算得真不够“聪明”


前段时间,有条微博在网上传得挺火:“一美国老太在祖先遗物中找到一张200年前手写的存单,老祖宗在瑞士银行存了100美元,老太去银行取钱,行长立刻举行兑现仪式,给老太兑现50万美元,并奖励100万美元。行长说,钱存在我们银行,只要地球在,你的钱就在。”


这件事是真是假,由于没查到可靠的消息源,不敢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信誉,才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立身之本。


当年的信用合作社虽已消失,但农村商业银行继承了它的资产,就有查清并偿还“历史账”的义务;40多元钱,在当年并不是个小数目,就这样变成“收藏品”,换作谁,恐怕都会不甘心吧。


于情于理,银行都应该妥善处理好这几张“历史存单”,而不能一口拒绝,或者以“个人名义”掏100元了事。


换个角度说,兑现半个多世纪前的账单,未必就是赔本买卖,由此带来的口碑和客户信任,花多少钱恐怕都买不来。这种宣传自己银行良好信誉的最佳机会,为何要白白放过?







via 看中国 - 全部文章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QMiPfOQxwCE/524782.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