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12月09日讯】到汉堡第一天下午,女房东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开车带我找到了德新社(DPA)的办公地点,加上事先在地图上找到了乘坐公共汽车的路线,所以我心里感到还算踏实。
第二天早上不到7:30,我已准备就绪。正在这时,电话响了,我有点奇怪这么早怎么就有人打电话过来。房东接完电话,说是警察打来的,因为她的车停错了地方。原来街边有一处被围起来的地方说是准备维修,可房东说三个星期也没见人来修,昨天便把车停到那里了。结果警察看到了,就按照车牌号登记的信息打电话来过问了。
我们立即出门,远远的看见警察过来,也没理他们,赶紧发动车一溜烟儿跑掉了。其实,如果警察真要追究,我们是怎么也跑不掉的。房东说如果这时有施工的卡车要停在这里,她将被罚款200马克(当时1马克约合4元人民币),是一笔不小的罚金。
没走多远,就到了我下车找公共汽车站的地方。我们在路口各奔东西。我要坐的是115路车。这是一辆普通的公交车,没有专职的售票员。到德国之前就听说,没有受过很多教育的人不大会说英语。我决定不找司机而是找身边的一个年青乘客帮忙。她看来是听明白了我的意思,拿着我的钱到司机那里去问。等了一会儿,她回来了,把钱还给了我,说是司机说我只坐三站地,不用买票了,如果我继续坐下去就要买票。尽管我向她又解释了一遍,但她似乎也不太明白司机的意思。说话之间,我那一站到了。
没想到第一天上班,竟然坐车不花钱,德国人很慷慨嘛。下午回来,我对房东说了之后,她也表示不可理解,并肯定地说:你是应该买票的。而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是什么原因。
想一想,这也挺有趣。国内宣传公交模范时,往往有这样的故事:一个小学生上了车,没带钱,模范的售票员阿姨并没有因此将他赶下车,而是掏出自己的钱为孩子买了一张票。这个故事的中心意思大概是在讲劳模在讲人情的同时不能让国家受损失,刻画出一个高尚、完美的普通工人的形象。不知道大家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受,认为很感人?很理性?还是有些做作?我没跟人聊起这个话题,没有概念。
德国的地铁和公共汽车都没有售票员,乘客通常通过自动售票机买票或主动向公共汽车司机买票。上车无需向司机出示车票,但有专人抽样验票。在德国北部的港口城市汉堡,我曾在晚上11点坐地铁时遇到两位身着淡蓝色制服的检票员。他们大概认为我不会没票,并没有向我要车票看。所以,买了票保存好是很重要的。
在德国西部的工业城市埃森,我们坐城市列车时还碰到一位身着便衣的检票员。他胡子花白,穿着夹克衫和牛仔裤,背一个双肩背包,丝毫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他拿出自己的身份证明,用德语请大家出示票证。
如被查出没有买票或车票无效,将要受到多至65马克的罚款。被处罚的人可以当场交罚款,也可以留下驾驶执照等有效证件号码,然后在规定日期内补交罚款。估计大家已经知道了,很少有人愿意冒险不买票,因为这个险是个人无价的信誉。
德国的地铁、火车站、电车、巴士站几乎相连,环环相扣,乘客无需步行多远就可以转乘其它交通工具,而且地铁票与其它公交票可以通用。在这样的情形中,走几步路对久坐的人来说更像是一个稍息。
有的地铁车厢设有两圈弧型的“座位”,比普通座位高很多,有点儿像酒吧里的高脚椅,但坐垫部分却很小,几乎无法让人稳稳坐住。后来,我才发现这样的座位是专门为背双肩包的乘客准备的,背包可以暂时“坐”在那里,让主人的双肩稍事休息。
在德国,大家似乎都不让座。有一回,一位拄拐的年青女子上了车,靠着电车内的栏杆站着。有位男士起身让座,她很决然地摇了摇头,坚持那么站着。不过,德国的电车很少有坐满的时候,一方面是人少,另一方面是车次多、可选的公共交通工具也比较多,人员很容易分流。
德国的火车、地铁、电车、巴士的车门都可以由乘客手动开启,当然是在车停稳之后(关门则由司机控制)。有的车上是一柄把手,更多的是按钮。车停下来后,车内外的乘客可以扳动或摁一下按钮开门。在国内,这些都有司机或售票员掌握,我习惯了站在门前等候,刚到德国,有几次竟是等到别的乘客伸过手来把门打开,我才反应过来。
时间长了,我发现这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只要车还没有开动,只需在门外轻轻一按,你就能赶上这辆车。一次,我眼见一辆电车进站,快跑了几步,到跟前时,车门还是关上了。我试图按那个绿色的按钮,不知何故居然没有开,这时车上一位坐在门口的青年替我按了一下,让我上了车。还有一次,车门已关,一位妇女急急忙忙朝这边赶,又是车内的一位乘客先将车门按开,等待她上来。
柏林的电车里安装了电子屏幕,显示站名。对于我这样的外国人来说,这太重要了。我只要记住自己应该在哪站下就不会坐过站。下车之前,可以按一下车厢扶栏上的按钮,司机就会到站停车。
不知道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街上跑的新公交车有没有这样一些的设计。
车上,很少听到谁大声说话。除了车行驶的声音,几乎没有声音。我们中一位曾在游历欧洲的同行说,在欧洲旅行,人们通常不在大巴士上吃东西,因为这类车多是密封的空调车,如果食品的味道和其它气味混合在一起就不那么令人愉悦了。
待久了,我发现德国人不大在车上吃东西,但一定会有人看书。在车站等候时,很少看到干等的人,往往就是握一本书静静的读,真是一道风景。而实际上,人家等车的时间比我们的短多了。
回国后,我立即决定买手袋一定要选至少能装下一本书的那种。
在德国,即便是文盲,只要能辨认字母的样子,就能单独出行。这与他们设计合理的自动售票机也不无关系。反倒是在上海,我想用自动售票机买张地铁票,却看不太明白中文的指示,又担心钱变成肉包子打狗,颇有点战战兢兢的意思。
有一次,我在汉堡一个地铁站的自动售票机前买票,投进数枚硬币后,票没有出来,倒是有枚硬币被退了回来。我再试,仍然被拒,这才发现是这枚硬币边缘被磕伤,售票机不肯收。
正在我忙着从背包里翻钱夹的时候,旁边一位等着买票的德国男士主动递来一枚硬币,我接过来赶紧投进出,票终于出来了。如果拖延的时间过长,所有前面投的硬币都会被退回来。虽是小事一桩,但德国人的友好却让我颇感动了一番。
德国人口八千多万,汽车拥有率很高。用一位德国朋友的话讲就是,德国的车可以让全国人在前排就座。这也就是说,全国至少有四千万辆车。
德国的高速公路不限速,所以德国人很好开快车,即使在闹市区也不例外。在参观奥迪公司的时候,我曾经就这个话题与其负责人聊天。但是我是听说,德国的车速很快,所以德国车的玻璃是比较特殊的,坐在车里的人透过车窗往外看时,景物的移动不像实际的那么快,所以他们不致晕车。
我得到的答案是,不仅仅是玻璃的缘故,奥迪车的设计更精心,行驶起来更稳妥,所以乘客会感到更舒适。虽然他这么说不免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德国人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的确无处不在。几位在德国工作的中国记者都说,德国产品的性能和以人为本的出发点,让你感到没有想到而没有的服务,只有想不到而设计好的服务在等着顾客来发现和使用。
奥迪车在中国是公务用车,这是大家都瞭解的。奥迪公司发现,中国的官员大都坐在后排,不是自己驾车。这一细小的发现体现在奥迪A6的设计上就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这款车比世界其它地方的同一款式长9厘米,以便让在后排的乘客感到更舒展。
via 看中国 - 全部文章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gGfAAJ9szZk/522891.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