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7, 2014

外媒:追求增长 中共债务驱动投资上瘾

国家统计局周三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为7.5%,这是在加快支出和释放资金发放贷款对抗房地产下滑之后,三个季度以来首次加速。评论说,领导人很难打破对债务驱动投资的上瘾。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越来越大的疼痛,投资者不得不思考经济真正的轨迹是什么。

不增加信贷无法达到增长目标


根据对官方数据的分析,未偿还信贷第二季度上升到GDP的206.3%,比第一季度的202.1%升高。自从2008年以来的每个季度,信贷扩张的速度都超过名义GDP的增长。2011年末,信贷-GDP比例仅为166.6%。


习近平政府瞄准7.5%的增长目标。但是一个更深刻的放缓可能令他的结构改革复杂化,诸如将私人资本带入国企。央行最近几个月已经放松了对银行借贷的限制。


苏格兰皇家银行经济学家高路易说,“显然他们已经做出决定,增长仍然如此重要,我们注意到,如果不增加更多信贷,他们此刻无法达到他们的增长目标。”


根据周三国务院会议之后政府发布的声明,中共将继续采取针对性措施来管理经济,并且必须达到经济发展 的目标。


央行7月15日数据显示,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排除农村房屋)上升17.3%。六月份中国 广义新增贷款超过分析师估计,达到自从2009年借贷热潮以来最高水平。


彭博社引述法国兴业银行经济学家姚伟说, “如果中国希望避免一个痛苦的修正,他们不得不拉动杠杆。” “债务已经增长的非常快。如果增长也放缓,可能会有很多违约和系统 性风险。他们不想要冒这个风险。这实际上是对未知的恐惧。”


想拉多高就拉多高


彭博社报导说,中央政府已经放松了政策,包括对合格银行降准。地府开始放松对购房的限制以维持房地产。


第二季度的企业债券发行比第一季度飙升56%,达到创记录的水平。同时AAA两年债券收益率下降134个基本点,接近2013年八月以来最低水平。


“北京可以把增长想拉多高就拉多高,只要它允许相应的债务增长。”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Michael Pettis说。“从上来说,北京还没有准备好应对更缓慢的增长,所以我们在继续看到信贷过快增长。”


央行在11月份的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说,“在近年相当大的杠杆增加之后,经济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历一个去杠杆和减少产能的过程。”但是在此后的报告当中,央行省略了这样的语言。


房地产阴影笼罩中国的增长目标


》7月17日报导说,中国又回到了它的官方增长目标7.5%。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越来越大的疼痛,投资者不得不思考经济真正的轨迹是什么。


报导说,不难看出为什么第二季度GDP增长加快。一系列的刺激措施流入经济,包括人民币贬值,放松借贷条件和加快政府开支。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在过去一年里进入慢轨道,直到五六月份它又开始加速。


一个大的跃升来自于铁路。澳新银行经济学家估计,新铁路支出今年可能超过1万亿元,比去年上升60%,甚至超过2010年的数额,当时中共使用铁路建设作为对抗全球金融危机的刺激措施。


难以看清的是至关重要的房地产市场的底线。这将是北京将继续推出多少刺激以维持增长稳定的最终决定因素。按建筑面积计算的住宅新屋开工量第二季度同比下降15%。最糟糕的是,未售出公寓存货继续上升,六月份同比增加25%。


房地产和建筑占据经济的12%。加上对材料,银行的连锁效应和其他领域的信贷风险,房地产衰退的影响是非常可怕的。金融管理局研究机构估计,在2010年房地产驱动三分之一的经济。房地产的疼痛冲击金融系统,其影响蔓延到相关领域如造船业和煤炭业,甚至信息技术行业。


一切指向跟GDP数字相反的方向


》报导说,尽管国家统计局周三宣布,第二季度GDP增长达到7.5%,但是对全中国的企业的独立调查显示,在一个又一个行业里,销售和信心仍然在恶化。


“中国国际褐皮书”总裁Leland Miller说。 “所有一切都在指向跟这个GDP数字相反的方向。”


政府内外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面临一个选择 :要么放缓借贷并接受稳定的经济增长下滑,要么继续大笔借贷并冒着当金融系统开始步履蹒跚,某一天经济增长急剧下降的风险。


依赖刺激将带来什么后果?


《时代》报导质疑,中共依赖刺激将带来什么后果?北京将牺牲改革换取增长吗?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债务已经飙升到惊人的高度。最近标普的报告计算,中国企业的未偿还债务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加上巨大的产能过剩,影子银行的高风险膨胀和房地产泡沫的迹象,中国经济充斥着问题 ,威胁到它的未来 。一些经济学家相信,北京需要解决这些弊病并抵制使用信贷和其他刺激措施来提振经济的努力,否则就会面临一个可能的金融危机。


Email订阅禁闻 来源: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 中国禁闻 http://ift.tt/1mlvF6G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