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马航失踪是精心策划的之后,已有26个国家参与 的搜索 跨越南北半球。澳大利亚周一开始负责在南印度洋搜索失踪飞机,同时马来西亚请求远至中亚的各国提供雷达数据。领导法航坠毁调查的专家说,调查马航失踪远远更加困难。美国专家倾向于相信飞机已经坠毁在印度洋。而马来西亚官媒则报导说,调查员在搜索北部走廊的废弃机场。
澳大利亚加入搜索
路透社3月17日报导说,自从3月8日带着239人消失之后,马航MH370的踪影迄今没有被发现。调查员越来越确信,它被某个精通波音777 和商业飞行的人偏离了航线数千英里。
劫机或蓄意破坏的怀疑 进一步加强,调查员证实来自驾驶舱的最后通话—一句随意的“好的,晚安”—说出之前,某人已经关闭飞机自动追踪系统 之一。调查人员相信这句话出自副驾驶之口。
但是警方和多国调查小组可能永远都无法确切知道,驾驶舱发生了什么,除非他们找到飞机。而这本身是一个艰钜的挑战。
卫星数据暗示,飞机可能是在弧度跨越大部份亚洲的两条巨大走廊任何一个的任何地方:一条从泰国向北延伸抵达哈萨克斯坦,南部的另外一条从印尼延伸到澳大利亚西边的印度洋。
中共对马来西亚搜索不力大声表示不耐烦,呼吁它的小邻居“立刻”扩大搜索并且澄清搜索范围。大约三分之二的MH370乘客是中国 人。
澳大利亚总理托尼?艾伯特跟马来西亚总理纳吉通话,承诺在两架P-3C猎户座飞机之外,提供更多的监控资源。
“他请求澳大利亚负责搜索南边。”艾伯特告诉国会。“我同意我们这么做。”
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周一声明说,它已经发出外交照会给所有沿着南北走廊的国家,要求雷达和卫星信息以及陆海空搜索行动。
它说,马来西亚海军和空军也在搜索南部走廊。
聚焦机组成员
路透社报导说,这架飞机的失踪令调查员和飞行专家困惑。在从吉隆坡到北京的路上,在起飞不到一小时的时候,它在马来西亚东海岸从民航控制屏幕上消失。
马来西亚当局相信,随着飞机跨越东北海岸并飞跃泰国湾,机上某人关闭了通讯系统并急转向西。
这令调查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机组人员身上。马来西亚警方在排查飞行员,乘务员和地面人员的背景,寻找任何可能作出犯罪行为动机的线索。
失踪飞机驾驶舱的最后通话是在飞机正要离开马来西亚领空和准备交接给越南交通控制台的时候发生的。
马来西亚交通部希山慕丁周日说,交接发生在飞机数据通讯系统之一的ACARS,即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被关闭之后。ACARS是一种在航空器和地面站之间通过无线电或卫星传输短消息的数字数据链系统。
这句非正式交接—“好的,晚安”违反标准的无线电程序,标准程序要求对话者复述联系下一个控制中心的指令,并包括飞机的呼号,前英国航空公司飞行员Hugh Dibley说。
飞机周期性跟卫星交换电子信号暗示,在飞出马来西亚西北海岸的雷达范围之后,它可能继续飞行了6个小时,并且遵循跨越安达曼海前往印度的商业航线。
现在有26个国家参与搜索,范围从前苏联中亚共和国延伸到印度洋南部。
坠毁印度洋或着陆中亚?
路透社报导说,参与搜索2009年坠毁在大西洋的法航的三名法国飞行专家周一抵达吉隆坡,加入不断增大的国际搜索和调查小组。
熟悉美国官方评估卫星数据的消息来源说,他们相信最可能的情况是,在最后被马来西亚军事雷达探测到之后,飞机转向南,并且可能在印度洋上空耗尽燃油。
但是马来西亚政府控制的《新海峡时报》周一引述接近调查的消息来源说,收集的数据指向北部走廊。该报说,调查员也在查看该地区拥有能够处理大型客机的跑道的的废弃机场。
《新海峡时报》也说,飞机在从原定航线折返之后,下降到5000英尺高度,采用所谓“地形遮蔽”的低飞技术以击败民用雷达覆盖。
搜索向北向南扩展 神秘依旧
美联社3月17日报导说,搜索失踪马航周一向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更深处推进。澳大利亚搜索南印度洋,中共提供21颗卫星回应马来西亚请求帮助史无前例的搜索。
曾经领导失踪法航搜索工作的法国专家抵达吉隆坡。他们说他们当时依靠求救信号。但是这个关键的工具在马航失踪案当中消失了,因为MH370的通讯在失踪之前被故意切断。
“法航案件非常困难。马航的情况远远更困难。”法航事故调查局特别顾问Jean Paul Troadec说。
马来西亚当局说,飞机故意偏离航线。怀疑落在机长身上,虽然马来西亚官员说他们在审视飞机上每个人。
北部走廊跨越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所有这些国家都说他们没有看到飞机的迹象。中共总理李克强声明说,中国正提供几架飞机和21颗卫星用于搜索。
在南部走廊,印尼集中于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印度洋。
澳大利亚同意马来西亚的请求,使用四架猎户座海上飞机领导搜索南印度洋,新西兰和美国飞机也将加入。
南印度洋是世界上第三深和最偏远的水域。没有多少雷达覆盖。
本文标签:中共, 亚洲, 国会, 大纪元, 总理, 政府, 新西兰, 李克强, 法国, 泰国, 美国, 英国, 路透社, 马来西亚, 马航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 中国禁闻 http://ift.tt/1lIKNNj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