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6, 2014

网传中共“第二国务院”内部文件


日前,大陆 网络曝光一份疑似被称为“第二”的发改委的内部文件 ,要求引导阴霾舆论,防止“负面情绪”传播蔓延。专家认为,这是中国 官方的惯性作法,目前大陆阴霾危机严重,“官方表态很难做到,于是挑起阴谋论”。(网络图片


日前,大陆网络曝光一份疑似被称为“第二国务院”的发改委的内部文件,要求引导阴霾舆论,防止“负面情绪”传播蔓延。专家认为,这是中国官方的惯性作法,目前大陆阴霾危机严重,“官方表态很难做到,于是挑起阴谋论”。


网传“发改委内部文件


4月5日,中国内陆以图片形式报导新闻的网站 “图话网”以及推特网友“半月板”、“缤纷岁月”等,上传了一张被称为是“发改委内部文件”的图片,该图片显示内容为如何引导阴霾舆论,称:“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媒体的指导和网上舆情的监控,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风清气正’,防止有关雾霾的极端消极言论和负面情绪传播蔓延,从而间接影响等外国媒体的报导倾向。此外,可考虑利用的知名度和外媒对其的关注,引导其通过个性 化方式,就雾霾问题 发出一些传递正能量的言论和倡议。”


目前还未能证实该文件的真实性或出处,但根据这段文字的下文中表示,该单位将参加2015年的巴黎气候变化会议,及主动宣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节能治污等功绩的内容。2013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华沙会议时,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既为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副团长为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


在这份疑似官方部委引导中国阴霾舆论的文件在网上传播之时,官媒中国网对远在伦敦近日的空气污染,引述英国《》内容,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报导。文章 称“英国在雾霾中窒息”,指伦敦“雾都重现”,而早前中国官媒对两周前的巴黎雾霾天气也着力报导。网民对比网传文件,指中共官方只揭别人的短处,习惯性捂紧家丑。


学者:“官方表态很难做到,于是挑起阴谋论”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楯就此接受了德国之声的采访,他表示这是中国官方在处理社会问题上的惯性作法,最典型的表现既是“新闻联播”中,总是国内“国泰民安”、国外“水深火热”:“他们不仅对雾霾敏感,其实对任何事情都敏感,只要是负面的东西,总觉得是别人有意说这件事,是阴谋论,这是官方既定的思维方式了。”


李楯也表示,中国官方从最早对阴霾问题不予承认,到现在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中间的过程并不是官方主动变化:“原来是不承认,实际上是缺乏自信,如果按照环保总局的计划,这个事情要2050年才会提上议事日程,而不是解决。由于国内两个力量,一是美国使馆设置了空气质量自测装置,他们把PM2.5的数据报出来了;再有很多公民发起‘我为祖国测空气’,这两个事情把雾霾问题‘挤压’出来了,而且连续两年的都赶上了雾霾天气,所以这成了系统 必须要抓的大事,但他们往往是先下决心,再找办法来解决,不是先考虑到怎么去做,什么时候能做到。所以也形成了一个自己对自己的‘挤压’,这个事情现在就成了官方很不好处理的事情。现在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两种倾向,一个是党政系统表态,好像几年内就能解决,另一方面他们实际上知道这个期限内是很难解决的,于是就把这个事推到有人渲染、炒作此事,这背后有什么阴谋。”


李楯认为发改委被称为“第二国务院”,管理权限非常大,包括气候、污染等问题他们也有管理权限,而直接管理这些问题的环保部门权限远不及发改委。这就形成了奇怪的局面,发改委立项的很多项目本身就是污染的成因和源头,就使得他们面对环境问题时,很难自揭其短。


阴霾触发北京每天1千人并发症死亡 当局掩盖


2013年,阴霾横扫大半个中国,记录被反覆刷新。中国气象局发布数据显示,平均阴霾天数为52年来最多的一年,其中北京阴霾最严重,去年平均每6至7天经历1次重污染过程。京津冀长三角阴霾连成片,连空气质量优良的海口、拉萨 也未能幸免。


2014年 3月上、中旬,阴霾肆虐中国大陆、持续超过一周,阴霾面积达到10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九分之一的中国国土面积,其中空气污染较重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全国58个城市PM2.5指数达重度及严重污染,意味比国际卫生组织标准超十倍或以上。北京持续笼罩在严重的雾霾之中,空气质量为“极重污染”或“危险”级别。北京市民自称生活在“毒气”中,医院呼吸科急诊爆棚。


《大纪元》获悉北京内部消息,阴霾触发每天北京1千人并发症死亡,引爆当局的恐慌,至今还在掩盖真实情况。


2月26日,外媒报导,最新显示的wikitravel旅游新闻中,北京雾霾和委内瑞拉示威、逮捕抗议者、克甚米尔、耶路撒冷、乌克兰等地的冲突,同时成为全球旅游警告。警告内容如下:污染遮蔽了北京的天空(2月25日)。


Email订阅禁闻 来源:大纪元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 中国禁闻 http://ift.tt/1oE7FC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