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 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与清军的北洋舰队在黄海鸭绿江出海口西“大东沟”附近展开一场激烈的海战。激战5小时,北洋舰队死伤官兵600百余人、损失5艘巡洋舰、4艘受创伤;日舰死伤官兵300百余人、仅5舰受创。战后日本联合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中日出兵朝鲜 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3月,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高宗恐慌,急向清政府求援。4月,直隶提督叶志超奉令率军赴朝鲜支援,并按《中日天津条约》规定电告日本。东学党闻中日军队已至,不战而溃。
5月,清政府以叛乱已平要求日本同时从朝鲜撤兵;日本反要求中日两国留兵,共同改革朝鲜内政,被清廷所拒。6月,日军突然冲入王宫,囚禁高宗,命大院君李是应主国事。
北洋大臣李鸿章发觉事态不妙,急调总兵卫汝贵、提督马玉昆率军火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渡海支援朝鲜。
7月23日,北洋水师济远和广乙两舰抵达牙山,掩护运送清军的运兵船在朝鲜牙山登陆。
7月25日早7时左右,两舰返航时,在朝鲜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舰,双方开战(双方各说对方先开火),广乙号重伤自毁,济远号败走,日舰在追击过程中遇到清军运兵船高升号、炮舰操江号(运输武器物资)。日舰俘虏操江号,击沉高升号,船上700余名官兵悉数遇难,甲午战争爆发。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向对方宣战。
9月初,平壤吃紧,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李鸿章增兵朝鲜。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北洋水师和日军联合舰队面临着相同的任务:护送援军、争夺朝鲜半岛附近海域的制海权。北洋水师的战略是“保船制敌为要”,而日本海军的战略是夺取制海权。
甲午海战 清军丧失黄海制海权
9月13日,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后,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9月15日,北洋舰队主力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护送陆军4,000人搭乘的5艘运兵船。9月16日,北洋舰队抵达鸭绿江口大东沟外。运兵船和鱼雷艇等小型舰只进入大东港内,再由帆船舢板将士兵辎重从大东港转运经大东沟登陆朝鲜义州一带,10艘主力舰在口外12海里处下锚。
9 月17日10时23分,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首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10时30分,北洋舰队镇远舰桅楼上的哨兵发现日本舰队。
12时05分,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先,本队在后,呈单纵阵,接近北洋水师。12时20分,北洋水师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旗舰定远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同时丁汝昌还发出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德制的大清铁甲舰定远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是北洋水师的旗舰。(维基百科)
12 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北洋水师旗舰定远首先开炮。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距北洋水师5000米处即向左转弯,航向北洋水师右翼。联合舰队航向北洋水师右翼,冒险将舰队暴露于北洋水师阵前。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
在这场战役中,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参战中日甲午海战,与日本主力舰“吉野”号激战5小时后弹尽,在舰艇多处受伤、船身倾斜的情况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舰“吉野”号,与其同归于尽,不幸被日舰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250余人,仅7人获救246人殉职,邓世昌与其爱犬同沈海中。
从此时起,北洋水师各舰除随定远进退之外,已经失去了指挥。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至下午5点30分结束。在此次海战中,北洋水师死伤官兵600余人,损失5艘军舰:致远、经远、超勇、 扬威、广甲,4艘受伤、其中来远受重伤;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300余人。
黄海海战后, 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采取了存在舰队策略即“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甲午海战影响
甲午海战,也叫黄海海战、鸭绿江海战,这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具规模现代钢铁军舰(也称“铁甲舰”)海战,是中国 历史 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舰队海战。
海战中北洋水师损失惨重,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为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埋下伏笔。
黄海海战是海军发展到铁甲舰时代后的一次大规模海上舰队决战,颇受世界各国海军人士的重视。黄海海战给了西方军事与造船工业予以巨大启发,此后西方各国更加注重火炮倍径与口径的提高,另外在一战、二战中各国海军都承袭了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中采用的分队战术。
责任编辑:高静
本文标签:党, 军人, 改革, 政府, 日本, 朝鲜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 中国禁闻 http://ift.tt/Xd3bG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