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8, 2013

玉璧 曾是备选国徽图案

玉璧 曾是备选国徽图案

璧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周礼:“以苍璧礼天”。当年,林徽因设计的国徽图案就是以玉璧为主体。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著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当年,林徽因设计的国徽图案就是以玉璧为主体。


随着近几年史料的公开,当年国徽设计的一段秘闻也浮出水面。梁思成、林徽因确实应邀参与了国徽设计,高庄、张仃等也是主要参与者,那么国徽到底是怎样出台的呢?


既定方针不能违背


年7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公开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示》,对国徽的设计提出三点要求︰一,中国特征;二,政权特征;三,形式庄严富丽。


据1949年8月5日下午三时半在北京饭店六楼大厅召开的政协第六小组(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第二次全体会议记录,当时已经收到设计稿28份,但皆因不符合上述三条原则而被否定。于是,成立了两个专家小组设计国徽,一个是以林徽因为首的清华大学营建系专家小组,另一个是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小组。


两个设计组的不同方案


漫画家张仃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用天安门做国徽主要图案的设计思想,梁思成主张以璧为国徽图案,坚决反对以天安门为国徽主要图案。中央档案馆中保存著当时两个设计小组阐述各自设计理念的重要史料,借此我们大体可以了解当时双方的理念。


以林徽因和梁思成为代表的清华大学营建系的《拟制国徽图案说明》全文如下


拟制图案以一个璧(或瑗)为主体,以国名、五星、齿轮、嘉禾为主要题材;以红绶穿瑗的结构衬托而成图案的整体。也可以说,上部的璧及璧上的文字,中心的金星齿轮,组织略成汉镜的模式,旁用嘉禾环抱,下面以红绶穿瑗为结束。颜色用金、玉、红三色。


璧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周礼︰“以苍璧礼天”。说文︰“瑗,大孔璧也”。这个璧是大孔的,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瑗。荀子大略篇说︰“召人以瑗”;以瑗召全国人民,象征统一。璧和瑗都是玉制的,玉性温和,象征和平。璧上浅雕卷草花纹为地,是采用唐代卷草的样式。国名字体用汉八分书,金色。大小五颗金星是采用国旗上的五星,金色齿轮代表工,金色嘉禾代表农。这三种母题都是中国传统艺术里所未有的。不过汉镜中的连弧纹,与齿纹略似,所以作为齿轮,用在相同的地位上。汉镜中心常有四瓣的钮,本图案则为五角的大星;汉镜上常用小粒的“乳”,小五角星也是乳的变形。全部做成镜形,以象征光明。嘉禾抱着璧的两侧,缀以红绶。红色象征革命。红绶穿过小瑗的孔成一个结,象征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红绶和瑗结所采用的折纹样式是南北朝造像上所常见的风格,不是西洋系统的缎带结之类。


设计人在本图案里尽量地采用了中国数千年艺术的传统,以表现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时努力将象征新民主主义中国政权的新母题配合,求其由古代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图案;彩色仅用金、玉、红三色;;目的在求其形成一个庄严典雅而不浮夸不艳俗的图案,以表示中国新旧文化之继续与调和,是否差强达到这目的,是要请求指示批评的。


这个图案无论用彩色,单色,或作成浮雕或做成钢印都是适用的。


这只是一幅草案,若蒙核准采纳,当即绘成放大的准确详细的正式彩色图,墨线详图,和一个浮雕模型呈阅。


集体设计


林徽因 雕饰学教授,作中国建筑的研究


莫宗江 雕饰学教授,作中国建筑的研究


参加技术意见者


邓以蛰 中国美术史教授


王逊  工艺史教授


梁思成 中国雕塑史教授,作中国建筑的研究


年10月23日


以张仃伟代表的设计方案,如他在《国徽应征图案设计含义》中阐述的一样


一、红色齿轮,金色嘉禾,象征工农联盟。齿轮上方,置五角红星,象征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齿轮嘉禾下方结以红带,象征全国人民大团结,国家富强康乐。


三、天安门----―富有革命历史意义的代表性建筑物,是我国五千年文化,伟大,坚强,英雄祖国的象征。


国徽设计之分歧


梁思成反对张仃以天安门为国徽主要图形的方案,主要理由是︰一,天安门是具体建筑物,不宜成为徽标图案,否则像一幅风景画,不够严肃;二,天安门是封建帝王的象征。


张仃接受了梁先生很多宝贵意见,但与梁先生意见相左部份,仍加保留。并附上意见书,作为补充说明。


张仃认为︰齿轮,嘉禾,天安门,均为图案主要构成部分,尤宜以天安门为主体,即使画成风景画亦无妨(世界各国国徽中画地理特征的风景画是很多的),不能因形式而害主题。


梁先生认为:国徽图案应继承美术上历史传统,多采用民族形式。


张仃认为:继承美术上历史传统,应该是有批判的,我们应该承继服务人民的部份,批判反人民的部份----―这是原则,更重要的是“推陈出新”。


梁先生认为:国徽中彩带仿六朝石刻为高古,唐带就火气重了。


张仃认为︰有些六朝石刻佛像彩带,表现静止,确是精构,倘用在国徽中,就太静止了,而唐之吴带是运动的,国徽彩带采用这样精神,正适应革命人民奔放感情的要求。


在色彩运用上,张仃的设计图案主要采朱、金(同黄)、青三色,认为北京朱墙、黄瓦、青天庄严华丽,更重要的是广大人民,至今仍热爱此丰富强烈色彩,其次非有强烈色彩,不适合装饰于中国建筑上,倘一味强调“调和”,适应书斋味,一经高悬,则黯然无光,因之不能使国徽产生壮丽堂皇印象。


可见张仃的方案思路,非常符合当时新夺取了政权的“无产革命者”的审美意识,热烈、激情、张扬、狂动,因此他的构想大多数都体现在沿用至今的国徽上。可以说张仃才是国徽的主要创意者,而林徽因等则为其完善者。高庄则对原图的稻穗、绶带等细节做了修改,塑造立体模型。周恩来亲自找梁思成谈话,说服他接受张仃以天安门为国徽主体的设计方案,并委托清华大学营建系最终完成国徽图案的制作。


对国徽的断想


国徽是一个国家灵魂的象征,60年过去了,天安门成了中国政权核心的象征,成了人民几十年狂热的向往。当年,一提天安门,人们想起来的不是古代的帝王,而是毛主席。甚至很多年中,很多人都以为毛主席就住在天安门上,一到国庆节,他就出来向群众招手。一个人领着全国人,挥舞著镰刀斧头,红旗飘飘不断斗争,互东互西,互左互右,砸烂旧传统,改造山河,彻底颠覆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内涵。


历史无法重试,无法想像林徽因梁思成那个以璧为主题的国徽是什么样子,那个庄重典雅浸透了几千年传统中国韵味的国徽,如果戴在头上,举在手上,意会在心里,体现在治国方略中,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是不是也会不失庄重和典雅,我们是不是还能承继著华夏千古的“礼仪之邦”的风范?诚信善良,智慧通达,宽容博大,深沉而不浮夸……


遗憾,林徽因的国徽图案什么样,我们永远看不到了。梁思成死之前烧毁的他与妻子林徽因共同设计的国徽图案,或许就是那张国徽设计草图。或许梁先生冥冥中预感到自己的死,他要带着那张图去跟林徽因相见,带着以璧为核心的和谐国家的梦想到另一个世界去?


谁能说,国徽的命运不会昭示国家的命运呢?历史不能从头来过。倘若从头再来,我们是否会重新选择呢?







via 看中国 http://feedproxy.google.com/~r/kanzhongguo/www/~3/O4uhBhAiv6E/483139.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