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19, 2014

被中共定性“不宜发表”的一组老照片曝光(组图)

历史 来说,照片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山东画报出版社执行主编冯克力曾参与 创办并主编的《老照片》,披露了一些被定性“不宜发表”的一组老照片。


冯克力1954年生于济南,服过兵役,做过工,1996年起受命编辑创办《老照片》。冯克力在老照片引起的思索中谈到,摄影部每张老照片下面都附有详细的说明文字,图文对照,一目了然。说明文多是用老式的打字机打上去的,个别说明文是手写的,手写的文字,多系对说明文的校正或对图片 的批语,诸如“不宜发表”、“曝光不足”、 “左边的人裁去”之类。这些批语,不经意地透露着那个年代拍摄和选取新闻图片 的标准,颇耐寻味。


《老照片》从新华社的档案图册里“淘”来了几幅当年“不宜发表”的照片发表了出来。




与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在一起的照片。(网络图片)

其中一幅,是毛泽东与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在一起的照片。《老照片》刊发这张照片时,随附先生撰写的解读文字称:“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三日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休息时,毛泽东从主席台上下来,与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潘光旦交谈。潘光旦上大学时因体育事故,断了一条腿,行走不便。毛泽东与别人在一起的照片,大都位置显要,很‘露’脸,而这一张,却是个背影,且站在一旁……”潘光旦见毛泽东来到自己面前,遂拄着拐杖从座位上欠起身,用握着烟斗的另一只手撑着桌面,微笑着与毛搭话……这幅照片以瞬间的定格,反映了特定时期共产领袖与知识份子尤其著名知识份子间的微妙关系。但短短几年后知识份子即“厄运临头”,连被毛泽东如此礼遇的潘先生也没能幸免!


这幅新闻照片,因领袖背对镜头,而被归入“不宜发表”之列,在通讯社的资料库里沉睡了几十年。




“三反五反”期间上海沪光电影院前即景。(网络图片)



“三反五反”期间宣传队员在上海里弄里教唱歌曲。(网络图片)

另有两幅当年被归入“不宜发表”后经《老照片》刊布出来的照片,是“三反五反”期间上海沪光电影院前即景和宣传队员在上海里弄里教唱歌曲。拍摄这两张照片,意在反映上海“三反五反”运动中强大的宣传攻势。原本张贴电影海报的电影院门前,糊满了巨幅宣传标语和宣传画;而一向宁静、温馨的弄堂,也变得人头攒动,群情激奋,男女老少被召集起来学唱“同一首歌”,不过歌名是“两条道路由你挑”,其中唱道:“不法奸商你听着,两条道路由你挑……”听着这般众口一词的吼声,住在弄堂里的那些中小工商业者们即使没有做过什么不法之事,怕也要胆颤心惊吧?!


这样两幅如实记录了当年沪上社会风貌的新闻照片,当初未被允许发表。其中的原因,虽然难以尽知,但只要仔细端详一下这两张照片便不难发现, 它们与后来常见的那些经过精心设计摆布的新闻照片有很大不同,构图没有那么集中,主题似也不那么鲜明。即如沪光电影院门前即景那张照片,画面里匆匆走过的那几个哈腰弓背、一身疲惫的中年男子,与背景中那些赫然在目的画幅和标语,构成了一种暧昧且不确定的关系,容易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


这两幅照片显然也犯了“话太多”的毛病,而一旦“话多了”,与新闻宣传所追求的“旗帜鲜明”自然就大相迳庭———后来“导演摆布”在中国 的新闻摄影中大行其道乃至登峰造极,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了。


这几幅当年被列为“不宜发表”的新闻摄影作品,自然让人联想到曾令中国人耳目一新的著名摄影家马克?吕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拍摄的那些照片。一张是1960年 湖南某筑路工地,而照片中低着头、徒手走来的一位戴眼镜的男青年,让画面一下子变得有些扑朔迷离,难以定义。




960年湖南某筑路工地,而照片中低着头、徒手走来的一位戴眼镜的男青年。(网络图片)

另一张是1960年北京集会游行的场景,喊口号者的激情投入与身边人们的木然表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观看者对眼前集会的多重想像。




1960年北京集会游行的场景。(网络图片)

冯克力表示,出自中国记者之手的这几幅“不宜发表”的照片,其拍摄的时间,比马克?吕布的这两张照片还要略早几年。并不是我们的摄影记者拍不出有个性 的新闻照片来,实在是那些人为的条条框框将他们观察与记录的灵感逐渐扼杀。新闻的生命在于客观与,而在所谓“主题先行”的支配下,我们的新闻摄影难免要自缚手脚、走入歧途。


冯克力写道,十几年里,《老照片》所征集、刊布的多为当年的新闻照片。无形中,也就从历史的维度为重新认识和估量这些照片,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尺度。我们半个世纪 以来的新闻摄影史,会不会要因此做一些改写呢?


(责任编辑;李文慧)



本文标签:, , , , ,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 中国禁闻 http://ift.tt/1eUFzIq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