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5, 2014

中国金融风险需警惕 马年理财擦亮眼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成为近年大陆 的流行语,铺天盖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宣传也令百姓看花了眼。提高生活水准是每个百姓的新年愿景,但越来越多的金融理财产品出现违约或亏本,在马年,中国 民众理财应警惕中国金融系统 风险的不断增高所带来的危机。


互联网金融风险 安全性堪忧


网络金融是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 引擎等互联网工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模式、众筹模式、网络保险模式、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等模式。


网络融资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当前商业银行普遍推广的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也属于这一范畴,大陆互联网三巨头阿里、百度、腾讯都已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陆媒报导阿里推出的“余额宝”以每分钟300万元的速度净增长,仅以此观察便可见网络金融的迅猛之势。


从发展实践看,网络金融主要问题 是违约率高,无监管门槛。比如目前出现问题的P2P网贷(即点对点信贷)可以看出三大风险。第一手80%的P2P公司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开设了账户,这种中间账户的资金沉淀问题是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第二是P2P平台经营风险,这从近期出现的P2P平台倒闭即可看出;第三是挤兑风险(流动性风险):平台自融或网络受黑客攻击所致。还有一些P2P平台直接提供担保;形成汇聚众多陌生人资金的信贷资产池,出现庞氏骗局等非法集资诈骗。


信托违约风险累积多年 今年危机最甚


1月27日,在距离兑付期限的倒数第四天,总额超过30亿元的信托理财产品——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发布兑付方案。这个此前爆出违约危机、被预期成为业界首个打破“刚性兑付”潜规则的信托产品,最终在中国新年前安全降落。


但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却令人深思,“诚至金开1号”的“准兜底”方案,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可以不用对风险负责。业内人士认为,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信托行业已经积累了不少风险,马年信托业投资应是反思多于机会。


申银万国首席市场分析师桂浩明认为,信托产品不同于银行储蓄,也不同于以国家信用作为抵押的国债,就其本质来说,并不存在保本保息的问题。如果出现违约不能按期兑付本息,甚至血本无归,这本身就是信托持有人在获得高收益预期时所需要承担的成本。


事实上,近年来信托产品面临兑付风险的案例并不鲜见。2014年 1月,新华信托的“上海录润置业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信托产品将到期,该信托计划成立于2011年1月,通过发行四期产品共募集8.5亿元,预期年收益率为9.80%或12%,但项目所在的新江湾城23-5地块至今仍是空地。


中国信托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近几年信托凶猛发展,尤其是房地产信托,今年将是违约风险最高的年份,信托公司现有管理的资产规模未必能支撑其刚性兑付的能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晖明表示,行业内数千亿元的权益承载了数万亿元的融资类信托,这种“小马拉大车”的矛盾日益突出,即使信托公司想要兜底也力不从心。


专家建议中国民众,审阅的信托合同中对于信托资金的用途一定要有明确指向,用词含糊不清的项目,尽量不要考虑;项目和风控方面,涉及质押、抵押、担保、回购等内容的,投资者尽量向销售人员索要纸质文件,保证风控措施的真实性。


钱荒作用下银行理财产品风险不可忽视


2013年,银行间市场在年中和年底爆发了两次流动性告急。当年12月末,在银行存贷款考核的关键时期,各银行更是不惜以发行超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吸储,6%以上的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甚至达到半数以上。


业内人士认为,马年市场流动性仍可能维持偏紧的状态,理财产品收益率依然有望保持高位,但要注意其中的高风险。由于投资者对产品的风险等级不清楚,买入了和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财产品。2013年,有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亏损。


银行理财专家提示,投资者要尽量选择 和自己风险偏好相对等的理财产品。无论哪种理财产品,只要有收益,就一定存在风险。有时候投资者看理财产品宣传单却只注意到大大的“收益”字样,很少注意到风险提示内容,尤其在金融系统风险增高的2014年更要注意。


联络本文作者请发邮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Email订阅禁闻 来源:



本文标签: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 中国禁闻 http://ift.tt/1fGQ5H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