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0, 2013

漫谈过年: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过年辞旧迎新 “敬神”礼俗


免翻 墙 直连本站: http://tiny.cc/meyarw

2013年02月10日讯】过中国 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 节日。辞旧迎新、敬天信神,感恩知报、贺岁祈福、团圆喜庆,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 的缩影,集中体现了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

传统节日是中国古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心灵得以净化,境界得以升华。除了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外,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即“观天道以应人道”, 节日中,人们希望通过祭拜天地 和神明等各种仪典达到与神明沟通的美好愿望,希望尽人事以法天德,做人要像天那样刚健、胸怀博大;像地那样厚德载物。


新年起源于古时年头岁末的祭神祭祖活动。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就有新春扫尘,除陈布新,祭拜天地等过年风俗。这一天有“三元”之殊(日之元、月之元和岁之元),人们获得一年丰收的喜悦后,首先要感谢上天的恩赐,准备迎接新春的来临。


新年各种庆祝活动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历代的天子都会在元日里祭天和祭祖;民间也有着一系列祭祀活动。


辞旧迎新“敬神”礼俗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也不会忘记有功于人间的诸多神明,以各种不同的祭祀回报他们。古诗中描述了“敬神”礼俗的代代传承和各种庆祝场面。如描写祭灶风俗的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范成大《祭灶诗》)。


描写扫尘风俗的有:“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蔡云《吴歈》),清理环境,更荡涤心灵的灰尘,才能和神明沟通,与天地同在。


描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描写正月初一的庆贺场面和礼仪:“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细致的描述了待第一声鸡啼响起,街上鞭炮齐鸣,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拜天地、敬神佛,再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恩


华夏礼仪极重祭祀,祭祀最初源于人们对于天地的敬畏、感恩和诚敬。《礼记?祭统》记载:“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传统祭祀文化重视祭祀的教化功能,视其为人伦教化的根本办法,说祭祀是“教之本”、“教之至也”。可见社会教化随祭祀仪式的完成而完成。这也成为中华文明在民间的主要传承形式之一,不仅在于其对经典文明的代代传承;更在于其能够渗透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人们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顿。


《礼记?郊特性》记载:“万物本乎于天,人本乎于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司马迁也说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古来敬天祭祖实质提示人们:敬天,人之本也,要敬奉上帝,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祭祖,人之源也,要不忘祖先,做人要知本知源,才能生生不息。


祭神、祭祖、拜年是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确证,这些仪式也是文化开端的象征。而年节的本质意义在于开端,因此从除夕开始,也是一种感恩的开始,一种庆祝的开始,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礼记.月令》记载,天子在元日要举行祭天大典,还要举行“祈谷于上帝”和农神后稷的活动。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由此建立起人神关系,获得神明的庇护,在神圣的祭祀中使人感受到自我存在与天地的息息相关。


新年祭祖、清明扫墓,都体现着对人伦的重视,体现礼敬祖先,重视孝道,寄托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往昔的尊重,缅怀先人的道德风范,实现先人的理想追求等。《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舜帝在元日到祖庙祭祀祖先。“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论语?学而》记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讲到祭礼对民风民德的重要影响。


传统节日所蕴涵的祈禳意识


祈,求福;禳,除祸,祈禳意即向神祈祷以降福免灾。新年有很多祈福驱邪等节俗活动。如除夕守岁,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新年时拜天地、祭神明,祈祷带来福祉和吉祥。元宵节人们燃放灯火,歌舞笙乐,表达驱邪迎祥、祈许光明之意。


新年时,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古时人们燃放爆竹的目的是驱除邪魔鬼怪,迎神,喜庆等。唐代来鹄在〈早春〉中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范成大在〈爆竹行〉中描述了除夕夜燃放爆竹时人们的内心祈祷:“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新年时,人们还要贴春联、年画、福字等,即将大红春联贴于门的两边,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人们“新年吉庆、驱邪迎祥”。传统春联有:“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等。


年画多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如〈福禄寿三星图〉、〈八仙 过海〉、〈岳飞大破金兀术〉,不仅营造喜庆的气氛,更重要的是,藉助于画中故事,将德行操守、忠孝仁义等一系列伦理道德标准潜移默化的根植人心。


贴“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的浓厚气息。祈福盼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望,特别 是在遇到危难之时,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增加福运,化险为夷。但须知做事要符合天道,才能得到神助,古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祸由恶作,福由德生”。


因此幸福与真诚、善良、无私为伍,它总是出现在有德行的人身边,它与虚伪、奸诈、阴险、狠毒水火不容。倡导人要修德向善,才会有福德和福报。


新年还有视天占年的习俗,如唐代在孟浩然〈田家元日〉中写道:“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年候,共说此年丰。”表达了人们祈求丰年的愿望。宋代宋伯仁在〈岁旦〉中写道:“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穣。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描写出在新年欢快的气氛中一种淡泊宁静的愉悦。


求神拜佛与贿赂文化


传统的过年习俗充满了中国人敬畏天地神明、回溯传统的浓厚文化气氛。事实上这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的核心所在。这种文化氛围使得古人以谦卑、知足的态度对待生活:比如取得了好的收成,人们相信那是因为神灵赐福给好人或祖上行善积德,而不是“战天斗地”的结果,所以要更加谦恭对待神灵,多行善事。因为处处都有神灵监看,人如果要做亏心事也是有所顾忌的。


传统上民间的祭祀内容主要在于表达恭敬、感恩、反省和许愿。许愿是许诺多做善事,希望得到赐福满足所愿,这和今天不少人求财、求官、求名、求生儿子的“祭拜”是有区别的。


近几十年来,中国传统年味的真正意义逐渐淡化许多,过年已成为一种吃喝享乐,娱乐的文化,并充实着严重的商业气息。世人进庙烧香拜佛祈求神灵多以世俗的功利性为主。


人们要想办成某件事,就会想到去拜神佛,买香火,拿出一些好东西来上供,或布施财物给寺庙,就自认为能得到神佛的保佑。有些人甚至肆意妄为也不怕,自恃能得到神佛的保佑,其实是一种另类贿赂—求神拜佛,在当下很盛行。


既然神佛都可以去贿赂,那么,世间的人还有谁不可以贿赂? 可见国人深具贿赂意识,民风。神佛普度众生乃高级生命对世人的慈悲,对待凡人一切秉公处理, 不是人用请托或用物品可贿赂敬神佛。


“头顶三尺有神明的警示,已被现代人忽视。“知耻近乎勇”的古训,被现代人淡忘,知道自己的过失与不足,敢于在人前“自我批评”者甚少,古人拜祭神佛,多为做了不益之事后要忏悔,立心不再做坏事,为了解脱精神上的苦难,还想着要如何补救,力图获得心灵深化,作道德更高尚的人才会得到神佛的呵护和保佑。


不可用贿赂使神枉法


这有一则历史小故事,王平甫知识渊博,善长议论。他和哥哥,北宋帝国首相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议论新政,引经据典,多有批评。王安石不愿听。


有一回,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假借其父之名为非作歹,王安石痛加斥责,不久其子患了急病(后背部疽发而死),王安石命道士作法场,准备了大量的冥钱(烧化后,送给神鬼使用的纸钱)。王平甫说:“哥哥身在相位,应该让天下后世人向你学习,以你为榜样。王雱忽然患病,你要摆那么大的场面做法祷告,有什么好处?况且,哥哥你曾经以国法,惩治了不少奸臣恶吏。现在想用纸钱祈福,难道神仙那里,就不执行,可以收受你的贿钱而枉法吗?”


经历了建政后的历次“风雨 ”,今天的人,很多不信善恶有报、不信天理昭昭,“祭拜”者本质上还是无神论者,其实真正相信的是功名利禄。文化的内涵割断之后,徒具形式的活动在本质上已经变异,也不再具有约束人心灵的道德效力了。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前决定,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这样一来,不但原本丰富多彩的“过大年”被简化成“欢庆春天”,和传统年节相联系的中华正统文化内涵也被割断。


过年的来历


中国新年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新旧年交接时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相传人们之所以把这个节日叫过年还来源于万年历法。


其实,我国在远古时期就有年的概念。“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份为“禾”字,下面部份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与甲骨文相同。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


“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


相传,远古时期虽知一年有四季,但节令不准。有个名叫万年的人便想重新计算调整,于是,苦思冥想好的计时方法。一日,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休息时,日光下树影的移动使他受了启发而设计了用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准确地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他又受山崖上的滴泉的启发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就这样经过反覆推演,万年发现四季轮回 一次需要间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会重复一遍。国君祖乙知道此事后大喜,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万年能测准日月规律和准确的晨夕时间。


几十年过去了,一次,祖乙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此时,已经满面银髯的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岁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就把岁首叫过年吧。”这样就有了过大年。祖乙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据说,现在人们在过年时所挂的寿星图就是这位德高望重的万年。


过大年的中心日子是除夕和正月初一,因为这一天是新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此后,还有正月初二祭财神以及正月初五过破五节的诸多说法,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上元节。整个过大年就算进入尾声了。


文章 部分内容节选自明慧文章《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高静)


本文标签:,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http://feedproxy.google.com/~r/bannedbook/DEZI/~3/hEZPLMjEidc/102891.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