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3, 2013

撑不住了!大陆银行停房贷透露惊天秘密


目前,大陆 各地各大银行房贷全线收紧,不仅利率飙升,而且贷款的审批和放款时间不断拉长。大陆独立评论人、福布斯中文网 专栏作家陈虎发表评论文章 称:银行停放贷,如此巨大的房地产利空消息,竟然鲜有解读,让人十分诧异,有意还是无意?透出中国 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的严重危机信号。(网络图片


免翻 墙直连本站 tiny.cc/jinnews

2013年10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李双报导)8月份以来,中国大陆银行开始传出暂停房贷业务的消息,目前,各大银行收紧房贷的趋势愈演愈烈,各地房贷全线收紧,不仅利率飙升,而且贷款的审批和放款时间不断拉长。大陆独立评论人、福布斯中文 网专栏作家陈虎发表评论文章称:银行停放贷,如此巨大的房地产利空消息,竟然鲜有解读,让人十分诧异,有意还是无意?透出中国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的严重危机信号。

银行停贷 房产商焦心了


据陆媒《》10月4日报导,最近,中国大陆北京、广州、天津、武汉等地多家银行,以“额度用尽”为由暂停房贷业务,一些虽未停贷的银行,也纷纷取消利率优惠甚至上浮利率。华夏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在天津、广州等地分行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房贷已经停了”。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表示:“预计从10月底开始,各银行的贷款额度会更紧张。”


与此相反,《新京报》10月3日报导,9月份北京二手房交易量价齐升。《扬子晚报》报导,南京5家楼盘选在长假前一天晚上抢开,有的楼盘选房甚至持续到隔日凌晨。这5家抢开盘中有3家都直接“夜光”,另有一家售出8成以上。


大陆独立评论人、福布斯中文网专栏作家陈虎10月9日对此发表评论文章表示,细心的阅读者却发现,配发的照片中的所谓人头攒动,很可能张冠李戴做了手脚,南京十一本应是温暖的日子,照片中的人却都穿着厚厚的冬装。更升级版的是,“给开发商送礼才买到房、置业顾问劝客户别来买房、开盘不“日光”才是新闻”这种的语句,都出来公然招摇过市了。


陈虎表示,地方、银行、房地产商,是维系房价的三驾马车,其中的银行又是中枢环节,而银行先行撤离,房地产商并非对此不敏感,高高在上的房价,没有钱助推是无法支撑下去的。


刻意制造利好消息时不时见诸媒体,恰恰说明了房地产商其实已很心焦。房地产市场的坐庄拉高放假消息炒作,比之中国股市更甚,用不了多久,一大批今天疯狂买房的投资者,会在明天走上疯狂“维权 ”的道路。


府借房地产“绑架”银行 终将两败俱伤


早在8年前,中国大陆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会长聂梅生就表示:“中国房地产企业70%的资金来自银行,房地产已经‘绑架’了银行。”


9月30日,英国《》国际金融首席记者桑晓霓撰文表示,中国银行已经在准备迎接又一波坏账潮。文章表示,北京方面一直尽力降低地方政府对大银行地方分行的影响力。但地方政府显然在继续借贷,只不过是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而且“这些贷款有许多投向了生存能力存疑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


陈虎表示,大量压缩房贷也已是银行的无奈之举,谁早出手谁主动,后知后觉的,可能成房地产销售公司,将会为大批抵押房屋如何出手大伤脑筋。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贷款或以房地产作抵押品的贷款余额巨大,房地产预期转变,必将引发连锁的信用链条破裂。


陈虎还表示,“没钱玩了,地方政府的土地玩不到天上去,只能慢慢 的回归到再接地气。”银行停房贷,显然不是额度紧张那么简单,也不是房贷利润微薄,而是当局最高层 “釜底抽薪”的决心,逼迫地方政府抛弃“土地财政”的策略之一。有价无市的房市,是无法维持下去的,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其他城市。


专家:楼市泡沫破灭 中国将改朝换代


近日,大陆知名员、财经专栏作家牛刀发表评论文章称,房价泡沫沦为掠夺全民财富的工具。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在20年里换了13任首相,中国可能不是换首相的问题 ,而是改朝换代的问题。因为中国本次房地产泡沫远比当年日本泡沫更大。


牛刀去年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资深财经记者皮特尔访问时说,中国大陆房地产经济是对国民财富的一种疯狂的掠夺,是中共以政府信用为赌注玩的一场庞氏骗局。房地产的危机说穿了是中共政府信用的危机,一旦爆发,将促成中国社会发生历史 性的变革,推动历史往前走。


陈虎也表示,大陆目前的房地产泡沫不断推高的房价,让一代青年干了几十年还买不起一套房,这样的人生和社会,一定是人间地狱,必须得到纠正,政府不纠正,就会有革命来纠正。中国房地产的冬天真的来了,狼的故事是一定会应验的,时间也会一步步诠释即将发生的历史转折!


http://www.bannedbook.org Email订阅禁闻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http://www.bannedbook.org/bnews/cbnews/20131014/187981.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