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7, 2014

陆高考首日:各地警力倍增 交通拥堵

6月7日,中国 大陆 2014年 高考第一天,各地街头倍增,工地被停工,汽车不许鸣笛,有地区考点附近街路都被封锁,禁止车辆通行。各地民众向《》表示,以往喧嚣的城市突然变得安静许多。


北京街头持枪警察增多 考点附近道路拥堵严重


北京市气象台预报显示,6月7日的最高气温为31℃,民众对此并不认同,表示气温高达35℃以上。烈日当头,北京70,517名考生的高考在高温酷热中进行。


“高考考点附近家长都很多,像101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附近,每年送孩子、等孩子的车辆都非常多,道路拥堵根本无法通行。”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小学员工徐先生说。


“今天街上警察增加了很多,都是持枪的,上午用一个大巴车清理,新闻说高考期间全国有几百万警察在街上。附近工地都停工了,汽车也很少鸣笛,感觉北京今天安静了不少。”北京市一所高中的教师刘先生也告诉记者。


刘先生称,从高考可以透视出中国近年来的局势。“前几年还是街道的大叔大妈在学校门口维持秩序,去年就变成警察站岗,今年高考维持秩序的警察已经全部持枪了。”


刘先生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评述:在学校里,学生的厌学情绪其实是非常大的,都是被学校、社会、家长逼迫着学习,很少是出自自愿学习的。因为高考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唯一出路。所以目前中国的一元化教育体制,对学生的摧残其实是无以复加的。


上海考点如同集贸市场 附近酒店爆满


“每个学校门口都有警察,各个路口、交通要道都有警察在维持秩序,否则车没有办法通过。我们徐汇区一个考点附近更加拥挤,都是送孩子的家长和汽车,像集贸市场一样。考点附近的中档酒店全都爆满,几个月前就被家长预订了。”上海市徐汇区民众张先生说。


张先生还表示,上海市今年的高考考生只有5.2万人,报考人数是5年来最低的。原因就是上海市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加上当局对户籍进行严控,不许外地考生参加本地高考造成的。高考制度已经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多严峻的社会问题


“这个教育真是个大问题,上海市的外来人口占一半以上,他们的孩子要回到当地去高考,而他们在上海学校学的课本和当地根本不一样,必然会影响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了目前很多打工者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上学,从而出现留守儿童现象。”


广州所有考点附近路口都被封锁 市区交通拥挤


广东省2014年的高考考生数量为75.6万人,是考生最多的省份,其中广州市有考生6.6万人,分布在60个考点。


“广州市对高考比较紧张,所有考点附近的路口都被警察封锁了,怕吵到考生,不许车辆通过,造成市区内交通很拥挤。工地也被停工,汽车不许鸣笛。今天的天气还算好,又不下雨,又没有太阳,温度在30℃左右,考生不会太难过。但是家长们就很担心,守在外面很紧张。”广州市民众钟先生说。


深圳高考一如往年 体制有弊端


深圳市民众郭先生表示:今年的高考一如往年,包括考试形式,招生制度。中国整个国家制度造成了不考大学就没有好工作,这种统一的教育模式导致很多社会乱象。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素质,而是为了应付考试,结果导致学无所用。如果这种体制继续下去,社会根本不会有所发展。


长春高考下雨 警察林立家长冒雨守候


在中国有“科技文化城”之称的长春市,6月7日高考当天也是警力倍增,各个考点附近都有大量警察维持秩序,疏通车辆。


“车不许鸣笛,所有建筑工地都停工了,吵闹的城市突然变得安静下来。考生们都是一脸轻松,但是家长们普遍都很紧张,尽管天还下着雨,但是陪考、接考的家长和车还是把路都堵满了。”长春市民廉先生说。


河南乡村高考学生少 主要是读不起大学


河南省新乡市民众郭先生对大纪元表示,自己住在农村,河南省乡村的学生今年参加高考的很少,主要是因为经济原因。目前各个大学的学费都非常高,一个大学生每年至少要花费20,000元左右,这对农民来说很难承受。


“高中生的学费一般家庭还可以承受,但是大学就很困难了。有很多农村学生因为经济问题,即使考上了大学也不能去读。加上现在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也很困难,就业后收入也不高,也影响了上大学的积极性。”


教师:高考制度应该取消


大陆一位从事教育20余年的高中教师李女士对《大纪元》表示,高考制度至今仍然存在其实是对学生、家长、民众长期洗脑的结果,一元化的教育体制导致民众形成惯性思维,认为要想获得知识,获得幸福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而高考对学生的摧残已经导致很多悲剧发生,近年来学生不堪重负而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说明高考这种应试制度已经到了非取消不可的地步。而中共为维护集权统治,不想放松对国民的控制,这个制度依然在执行。


Email订阅禁闻 来源:大纪元



本文标签:, ,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 中国禁闻 http://ift.tt/1uC5zmu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