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8, 2013

中央社公开宋美龄蒋中正罕见炒饭照

免翻 墙直连本站 tiny.cc/jinnews

2013年10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古春秋综合报导)2013年10月24日,是故总统蒋中正夫人蒋宋美龄逝世10周年纪念。为回顾宋美龄这位被誉为几乎等于半部中国 近代史的一生,公布了一组珍贵的历史 镜头,包括她在抗日战争期间与蒋中正郊游炒饭的照片。

“永远的”10周年 台媒公布一组珍贵历史照片


2003年(民国92年),中华民国故总统蒋中正夫人蒋宋美龄10月23日(时间)深夜11时17分于美国纽约去世,享寿106岁。


今年10月24日,是这位被尊称为“永远的第一夫人”逝世10周年纪念,台媒中央社为回顾宋美龄几乎等于中国半部近代史的一生,公布了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


众所周知,为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夫人宋美龄曾经出生入死,亲临前线;为了获得美国对中华民族抗日的理解和支持,1943年出访美国,在发表演说,被称为“征服美国之旅”。




蒋中正夫妇郊游时自行烹煮食物。(中央社记者魏守忠摄于1943年6月10日)



宋美龄于1940年(民国28年)躬亲缝制寒衣慰劳前方将士。(中央社图片)

中央社公布的这组照片集中在抗战期间,展现了第一夫人亲自动手为前方将士缝制寒衣等情景。最弥足珍贵的是由中央社记者魏守忠摄于1943年6月10日,宋美龄与蒋中正郊游时炒饭的照片。


多次亲临前线出生入死


宋美龄抗战期间的表现堪称表率,多次亲临前线,对抗战国军士气鼓舞极大。


1938年6月,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薛岳命令第200师副师长邱清泉、第二十八军军长桂永清率部前往兰封县阻击日军进攻武汉,在取得“兰封大捷”后,日军大部队发动反攻。


桂、邱二部抵挡不住,兰封很快失守,就在国军反攻部队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牺牲很大、李良荣的46师几乎全打完,而军长桂永清感到很难过转身的时候,突然,他一下子惊呆了,他发现宋美龄一身戎装,在几个军官陪同下正朝他走来。前线士兵的士气一下受到极大鼓舞。




宋美龄(前)、宋蔼龄(右)等人逗弄熊猫。(中央社记者蒋仲琪摄于1942年11月9日)



新生活运动7周年,视察妇女工作比赛。(中央社记者俞创硕摄于1942年2月19日)

1938年9月,七十一军军长宋希濂率部在河南抗守富重山,阻止日军西犯。从9月2日开始,宋希濂部与日军拚死血战,重创日军十二师团,使其五次补充兵员皆未占领山腰一线主阵地。到了第九天,守军旅长沈芝生、张绍勋突然发现宋美龄出现在战壕里。二人立即举手敬礼:“夫人,您,您怎么来这里啊?”


宋美龄笑吟吟地握着沈芝生汗泥污垢的手说:“你们在这里浴血奋战,我还不该来看望看望?弟兄们,七十一军打得好哇!你们大长国威呀!不愧是中华男儿!运输困难,我没带什么慰劳品,只给你们带来几卡车弹药,机枪、步枪和手榴弹!”沈芝生兴奋地说:“啊呀呀,夫人,这当儿,再没有比军火更好的慰问品了!”


消息传开后,战壕里一片欢呼声。


蒋中正统领的国军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大陆 资深报人顾雪雍介绍,蒋中正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信奉“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古训,律己甚严。


日寇侵占东北后,他立即写了遗嘱,决心收复失土,以身报国,并希望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纾国难。他言行一致,八一 三上海会战,他调派70万大军主动进攻日军,以解华北之危,并亲赴战区督战,使日寇遭到重创,三易其司令官,打破了它“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


由于己弱敌强,国军实施持久战策略,暂时退却。然而,潜伏在国军中的间谍将领,在蒋中正面前发誓,要死守南京,声称要与南京共存亡;日军兵临城下,这些指天发誓的共特,临阵北逃,致使守城兵士自乱阵脚,南京沦陷,军民惨遭屠戮。


日寇举国欢庆,以为中国要亡,而蒋中正迁都武汉,武汉失陷,迁都重庆,毫不气馁;日寇不断诱降,均被他拒绝,他在《日记》中称:“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以振兴我民族精神”。


中共资抗战之名 行破坏抗战之实


与蒋中正形成对比的是,中共借日寇入侵,国家陷入灾难之际,趁火打劫。给中共党内提出的主要任务,首先是“武装保卫苏联”,其次是推翻国民,最后才是抗日。


抗战开始后,毛规定抗日战争总方针:“一分抗日,二分应付 (应付国民党和苏联的批评责难)七分发展 (发展根据地和军队)”,并要求各级严格遵守不得违反。


中共部份将领如林彪打响平型关伏击战,打响“百团大战”,都受到毛的严历批评。在毛的心目中,抗日是有罪的。为此他告诫中共将领:抗日不是爱国,那是爱蒋介石的国,共产党的祖国不是中国,而是苏联。


http://www.bannedbook.org Email订阅禁闻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 中国禁闻 http://www.bannedbook.org/bnews/cbnews/20131028/193560.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