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4, 2014

央行官员再压余额宝牵出内幕 两大阵营激战


中国 银行间市场交易商正准备迎接一个坎坷不平的2014年 ,迹象越来越清楚,北京将容忍极度的短期流动性紧缩来遏制国内银行的草率借贷。(资料室)


5月4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再次撰文推动对余额宝类基金在银行的存款征缴准备金,此措施如果实施,将使“宝宝”类产品购买者收益下降16.7%左右。盛松成的文章 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目前大陆 银行业利用负利率和存款利率管制方式,巨额吸血民众存款的内幕


央行官员再压余额宝 救银行


5月4日,中共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再次撰文,提出应对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存入银行的存款征收准备金。这是一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


余额宝类产品利用互联网能把民众零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同处于“钱荒”中的大陆商业银行谈判,以“协议存款”的方式,一度获得了年化收益率超过7%的利息,是当前银行给民众0.38%的活期存款利息的18倍。截至2014年一季度,老百姓把1万亿银行存款搬到“宝宝”类基金中。由于“协议存款”不像普通存款那样能用来放贷,按目前中国银行业20%的存款准备金率计算,1万亿存款搬家导致大陆银行系统 失去5万亿可放贷存款,银行业减少约1500亿的利润。


盛松成在文章中称,原来没对“宝宝”类货币基金存款所在银行征收准备金,是因为货币基金的规模和影响都很小,随着余额宝资金超过5000亿,95%以上存放于银行,因此“对这部份资金实施存款准备金管理必要且可行。”如果征收存款准备金,余额宝原6%的年化收益率将下降到5%左右,基金持有人的利息收入减少16.7%。


打压“宝宝”类基金收益只是央行调查司司长的“明修栈道”,更大的“暗渡陈仓”是,如果接受“宝宝”类“协议存款”的银行像普通存款那样交了存款准备金,那么这部份“协议存款”就变成了同普通存款一样的可放贷存款,银行业一下就多了5万亿资金,缓解了“钱荒”。


中国民众长期被银行吸血内幕


为给地府、金融机构、相关部门、国有企业提供廉价资金,中共需要在大陆把银行贷款利率压得很低,这就需要把民众存款利息压得更低。2004年至2013年,大陆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平均为3.1%,按黄金同人民币的汇率计算,1979年至2013年,大陆平均每年通货膨胀率在10%左右。


也就是说,2013年中国居民8.6万亿存款在银行里存一年,购买力就会贬值7%,即6000亿左右,相当于变相补贴了银行,被其吸血。2013年A股2538家公司共获得利润2.29万亿元,其中16家银行利润就超过1万亿元,同前几年一样,占据了A股所有上市公司利润的半壁江山,而利润中超过70%来自靠中共保护的存贷款利息差。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因为其5%-8%的稳定收益远超银行存款利率,加入门槛极低,令资产增值无门的广大民众发现了新大陆。截至2014年3月31日,余额宝规模为5413亿元,用户8100多万,超过大陆股市开户的6700万。证监会主席也表示,余额宝的高收益对资金流入股市带来压力。


2014年2月21日,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钮文新发表《取缔余额宝!》的文章称,“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虫””必须要取缔。钮文新没有告诉读者的是,中共银行系统是趴在民众身上更大的“吸血鬼”,更典型的“金融寄生虫”。


孙子正成为阿里集团投资者 分享巨大利益


支付宝、余额宝和阿里巴巴的影响之大,不仅中国盯着,也看在眼里,更引来了江泽民家族的黑手。去年,前中共总书记江泽民的80后长孙江志成掌控的投资公司,宣布将募集15亿美元资金,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的投资者,立即引起多家关注。


《路透社》报导称,2012年江志成的博裕投资与中投、中信、国开行几家中国官方金融机构一起,成为阿里巴巴的投资者。私募基金博裕投资在海外 募集了15亿美元,仍然会集中投资阿里巴巴。


策划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团在去年就估值达1000亿美元,前中共党魁江泽民嫡孙江志成,中共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之子刘乐飞等都参与 投资,分享巨大利益。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年初辞职,有网上评论认为,可能意味着将把主控权让给江志成。为什么江志成看上了“阿里巴巴”呢?其实,江志成看上的是“支付宝”,就是网络金融,挑战传统 银行。


去年7月17日,有网站 发表消息说,前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为表忠心,传支付宝70%股权已被江泽民长孙控制,支付宝实际上已经脱离马云的控制。据悉该篇消息已经被删帖。


直到现在,央行与余额宝的对战,实际早就超越了经济层面的因素,成为两大阵营角力之争。


联系作者:djyfanghan@gmail.com


Email订阅禁闻 来源:大纪元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 中国禁闻 http://ift.tt/1fJ3H8h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