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9, 2013

网络热传:中国人究竟有多麻木?

免翻 墙 直连本站 tiny.cc/jinnews

2013年11月29日讯】(新唐人记者唐迪综合报导)近日,《南风窗》执行副主编谢奕秋推荐的一组照片和一则短文在网络上流传,看起来确实令人感到触目惊心。“中国 人的麻木”这个话题在上一再出现,有多少中国人幡然醒悟了呢?我们期待!


以下是署名土妞的短文《中国人,你究竟有多麻木?》原文:


“有人说中国人堪称忍耐力最强的民族。确实如此,在某些方面,中国人的“淡定”能让世界震惊。、石油管道在脚下,人们知道,当没发生;大坝在头顶,人们看到,当成风景;尘霾在空中,人们明白,照样呼吸;地沟油在餐桌,人们清楚,照吃不误,还不忘调侃自己是“地命海心”; 重污染的水在杯中,无人不知,继续喝下去;倒塌的大桥在城市,人们议论,只当做一则社会新闻;矿难发生了一起又一起,人们愤慨了一阵,不久便忘,生活照旧。”


与这则短文配套的是一组中国人司空见惯的,然而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街道上挖开的石油管道、高悬的水利大坝、雾霾中行走的人群、浮着地沟油的火锅、严重污染的河水、垮塌的桥梁、矿难现场。


中国人的麻木之惊人表现一再被海内外中文 媒体报导。


2002年CCTV《焦点访谈》报道,成都一孕妇难产,于是赁车急送医院抢救。可车开到大街上,被某区政府交通局路政人员拦住。无论该妇女的亲属怎样地好说歹说,也无管其丈夫甚至当街下跪,路政管理人员却是无动于衷,坚决不予放行。最后结果是,孕妇母子双亡。当被害人将路政人员诉上法庭时,该伙路政人员不但不忏悔自责,反而在法庭上理直气壮地指责该被害人“违法”……看着这种对别人生命如此漠视和冷血的路政管理人员,我气得说不出话来,恨不得上去把他掐死。


又据《羊城晚报》报道:珠海一广告画家从媒体上看到一位湖南打工青年挺身而出,与街头抢劫犯殊死搏斗,被抢劫犯围攻毒打两个多小时。当时围观的市民有一百多人,竟无一人施以援手。甚至在该青年被活活打死后,警方多方搜求证人之时,也没有人愿意出面证明其义举。该画家对此义愤填膺、悲痛欲绝,自费在珠海街头树起了一块巨大的公益广告牌,画了一幅寓意深刻的“众生图”——上部画着松枝拱托着的英雄的头像,下部则画着这群围观的人们的身上,都结满了厚厚的冰凌。


然而,更可悲的是,过了不久,有几个脑满肠肥的家伙看出了广告画作者的“险恶用心”,说他“诬蔑了我们无比优越的”。那副画的命运也就不言而喻了。


著名学者林语堂曾在《中国的国民性》一文中对中国国民性的形成的原因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深刻地指出:“中国人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明哲保身,莫谈国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阴暗心理的形成,盖因缺乏人权之保障也。蝼蚁尚且偷生避死,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哉”。


独立作家荆楚这样写道:当媒体披露此类中国人麻木与冷漠的现象后,“朝野哗然,官民激愤之情溢于言表。倘被侦知这麻目的“观众”群里有几个带“长”字的“人上之人”,则难逃一咎,重者收监,轻者撤职。可谓执法如山,严惩不贷者矣。然而,舆论谴责,纪律约束,法律 制裁,虽能舒公众一时之快意,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人这副冷漠麻目的德性。下次遇到同类的事情,仍旧是上次事件的简单重复,依旧是在遣责、撤职、法办的老路上循环无穷……”


“中国人的生命极无保障,也许很多人没有深切的感受。这不是中国人不爱、民主、人权和,也不是中国人不懂得珍惜自身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乃是“身处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缘故。(《也论中国人的病态人格》)


存中剑在《中国人,还要麻木多久?》一文中,深入分析了当今中国人麻木的根源。


文章 表示,中国人在长期文化的洗脑之下,在暴政 的淫威下变得越来越麻木。而中国民众所表现出来的麻木不仁又反过来让中共更加有恃无恐,更加变本加厉地侵夺民财,迫害人权。中国社会的正义 与公平也就被破坏殆尽,整个国家全面走向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的绝境。


文章认为,这些年来中国那么多的天灾人祸 ,就是冲着中国人的麻木而来的。如果中国人继续麻木不仁,那就一定会有更多触及人心的事不断冒出来。


文章写道:“面对中国这几年来层出不穷的天灾与人祸,我曾经以为是天地 不仁,视百姓为刍狗。然而现在我才发现,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中国人明白,让中国人看清中共的邪恶本质,明白我们这个国家已经被祸害到什么地步了。而这恰恰是上天对中国人最大的仁慈,从麻木中唤醒中国 人,不要随着恶贯满盈的一起走向万劫不复的毁灭。”


http://www.bannedbook.org/ Email订阅禁闻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via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 中国禁闻 http://www.bannedbook.org/bnews/cbnews/20131129/205902.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